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期中期末 > 辽宁省大连市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全卷浏览

辽宁省大连市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语言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是时代进步的风向标。即便只是一个字、一个词,也能管中窥豹,看看这一年向未来递上怎样的名片。
  B.平民教育也好,贵族教育也罢,对孩子的教育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教育上的花费多少并不是本质,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重点。
  C.人们在上网时,不经意间就会被负面情绪包围,本想与大家平等交流,却常常因为观点不同就草木皆兵甚至羞辱骂攻击对方。
  D.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莫言自2012年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便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很快成为了旅游胜地。
  B.十八届四中全会,使“法治”迅速成为热词。从吴英案到呼格吉勒图案,公众感受到了公平与正义,法律意识也明显提高。
  C.国家公祭的设立不仅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历史真相的勇气,也表明我们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
  D.《红高粱》被改编为电视剧并播出,是文学的又一次胜出,迎合了现代人普遍追求返璞归真、寻求人性真实一面的体现。
  3.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②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③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④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⑤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
  A.②④⑤③①       B.④③①⑤②
  C.④②③⑤①      D.②③①④⑤
  二、(满分24分,每小题3分)
  4.下列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兴叹抒怀的方法是相同的。)
  B.原文: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翻译: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个地方筑室居住,而最终葬在这里。)
  C.原文: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翻译:被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没去就任。)
  D.原文: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翻译: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
  5.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A.①句以写景开端,写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境界壮阔,气势雄浑,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B.②句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写出层层叠叠的远山的秀丽,但在作者眼中,它们只能引发忧愁和愤恨。
  C.③句一见一闻,以有声有色的景物进一步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D.④句以词人端详宝剑和手拍栏杆两个动作的描绘,主要表达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蒙国恩,臣洗马。 除 :授予官职。
  B.猥以微贱,侍东宫。 当:应当。
  C.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自夸。
  D.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7.下列句子,不属于李密“辞不应征”理由的一项是( )
  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D.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表露了作者感恩戴德、生死以报之心,表达了他对晋武帝的一片忠心。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奔驰”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作者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表明自己不希图官职有多么显达,而是珍视名誉和节操。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此句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为尽孝祖母找到了依据,也为不能立即奉诏赴职做了开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汪应轸,字子宿,浙江山阴人。少有志操。正德十二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十四年诏将南巡。应轸抗言:“自下诏以来,臣民旁皇,莫有固志。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昔谷永谏汉成帝,谓:‘陛下厌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数离深宫,挺身晨夜,与群小相逐。典门户奉宿卫者,执干戈而守空宫。’其言切中于今。夫谷永,谐谀之臣;成帝,庸暗之主。永言而成帝容之。岂以陛下圣明,不能俯纳直谏哉?”疏入,留中。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跪阙门,受杖几毙。
  教习竣,拟授给事中。有旨补外,遂出为泗州知州。土瘠民惰,不知农桑。应轸劝之耕,买桑植之。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驿骚道路。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车驾驻南京,命州进美妇善歌吹者数十人。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世宗践阼,召为户科给事中。山东矿盗起,掠东昌、衮州,流入畿辅、河南境。应轸奏言:“弭盗与御寇不同。御寇之法,驱之境外而已。若弭盗而纵使出境,是嫁祸于邻国也。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报可。在科岁余,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以便养,乞改南,遂调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方议追尊献皇帝。雅知应轸名,欲倚以自助。应轸与议不合,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不报。
  嘉靖三年春,出为江西佥事。居二年,具疏引疾,不俟命而归,为巡按所劾。诏所司逮问。应轸自陈亲老,鲜兄弟,乞休侍养。吏部为之请,乃免逮。久之,廷臣交荐,起故官,视江西学政。父艰归,病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六》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户奉宿卫者 典:掌管
  B.事遂 寝:搁置
  C.盗与御寇不同 弭:平息
  D.知应轸名 雅:非常
  10.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汪应轸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岂以陛下圣明,不能俯纳直谏哉
  ②跪阙门,受杖几毙
  ③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
  ④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
  ⑤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
  ⑥廷臣交荐,起故官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应轸对皇帝南巡表示反对。他上疏说皇帝的南巡让江南的百姓人心不安,并借用谷永的故事劝皇帝,又与他人联名上疏劝谏,后跪谏,差点被杖刑致死。
  B.汪应轸为官颇有智慧。他在泗州为官时,发现当地百姓不懂耕种和纺织,于是鼓励他们耕种,买来桑树种植,招募江南会纺织的女工教授养蚕纺织的技术。
  C.汪应轸对抵御矿盗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只是把矿盗驱逐出管辖的境外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可能让他们蔓延到别的地方,所以对这些矿盗一定要严惩。
  D.汪应轸对自己父母孝顺。为了方便赡养双亲,他请求往南方为官。晚年上疏说自己双亲年迈,又没有兄弟,请求退休回家侍奉赡养双亲,得到了吏部支持。
  16.(10分)将卷I中文言文选段二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
  (2)(5分)居二年,具疏引疾,不俟命而归,为巡按所劾。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