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作文 > 作文题“文明的韧性”审题立意|范文
题目详细信息

作文题“文明的韧性”审题立意|范文

  • 题目编号:26968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11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19-06-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1-10-20
  • 考点详细:作文-写作
  • 命题类型:材料命题

试题内容:

(二)作文(50分)
  24.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试题答案:

24.【答案】例文
  文明的韧性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最先说的是孔子。虽说他说过“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但他面对繁杂的浊世却没有退隐,他内心的责任感告诉他要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孔子的坚韧不拔,才使得后人对他的敬畏倍深。他创立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至深,他的坚韧品格,引领一代又一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奋斗不息。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生命的一种境界,体现了一种义无返顾的殉道精神。它昭示了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显示了生命的蓬勃与无惧。拥有这种精神的人会勇敢面对困难不屈服,创造生命的华丽篇章。
  面对国民党的麻木与沉睡,似乎希望已不存在了,但鲁迅展现他的韧性战斗,将笔杆化做一支支锋利的箭,插入反动腐朽的集中营,一声声呐喊响彻云霄,一根根硬骨头顶天立地。正是这不屈的脊梁,才铸成造了傲然挺立的骨气;正是这声声呐喊,才谱就了不朽的生命乐章;正是这铮铮铁骨,才托起了压顶的泰山;正是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才演绎了中国革命的神话。
  可曾记得,面对滔天巨浪,魏青刚,为了一个陌生人,三进三出!
  可曾记得,受命于危难之际,中国住伊拉克大使孙必干,毅然舍弃温暖 家园,舍弃了至爱亲朋,游走于炮火的边缘,甚至随时准备舍弃宝贵的生命。
  还有那带妹求学的洪战辉,把一生都献给失学儿童的丛飞,走向大山深处支教扶贫的徐本禹……
  他们为着祖国的美好明天,义无返顾地承受磨难,勇往直前地。他们的坚韧品质,为中华文明增光添彩。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韧性,一份信念。
  当红军面对着重重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时,他们铸就了一种如钢铁般坚贞不懈的意志。
  当面对凶恶的敌人,邱少云不惜牺牲自己让烈火一寸一寸侵噬着躯体;董存瑞不惜用手顶着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暗堡;黄继光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炮口……他们留给了世人顽强的信念和勇毅。
  当面对经济落后的国情,邓小平毅然决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实行改革开放。
  他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用信念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路。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该借着前人留下的精神不屈不挠地向前。知其不可而为之,用执着打通通向成功的道路,让我们中华文明永远传承,让我们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9的色彩
  ——璀璨的蔡元培先生
  历史这盏瓦数有限的灯只照亮少数人,蔡元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其中之一。 这位大师最终化为华夏文化苍穹里的一颗耀眼的星星,拥有了属于他的明亮的坐标系。其精神变成了穿越时空隧道的光,让后人千秋万代地仰视。
  一百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纷乱动荡的时代似乎刚刚过去,渐去渐远的历史涛声还萦绕在耳边嗡嗡作响。让我们让我们透过时光的远景镜头,拨开板结的历史泥土,把目光投向远方,去找寻那一尊青铜质地的雕像……
  勤奋聪慧的蔡元培16岁考取了秀才,22岁考中举人,25岁通过殿试,成为进士,27岁又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他的应试文章篇篇文采飞扬,言辞恳切,声情并茂。
  甲午战争让蔡元培亲眼目睹腐败懦弱的清廷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深深刺痛了蔡元培这位青年才俊的心。他再也无法安心地坐在朝堂上,留恋官场的浮华与绮丽,做一个只顾个人安乐、不管苍生社稷的士大夫。
  极度失望和愤懑的蔡元培回到家乡绍兴后被推荐成为一所中西学堂的校长。蔡元培欣然接受了这一职务,他想利用这个机会施展他教育救国的抱负。蔡元培没有只埋头于书斋搞教育,而是与一批反清义士一起成立了赫赫有名的光复会,推翻清政府。为了躲避迫害,蔡元培远渡重洋,自费来到德国求学。
  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蔡元培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西学理论,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十分注重研究德国教育制度,使他从泛泛的“教育救国论”转变为“大学救国”论者。在德国游学期间,蔡元培编著了后来被列为经典之作的《中国伦理学史》等著作,诞生了我国近代第一部伦理学史专著,奠定了蔡元培在中国学术和教育界的巅峰地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爆发,从遥远故国传来的隆隆炮声让蔡元培意识到划时代的巨变已经到来。蔡元培随即取道西伯利亚返回中国。在孙中山先生的再三邀请之下,蔡元培担任民国教育总长一职。
  蔡元培以教育部的名义开始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他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西方化的新学制,提倡“人格教育”和“用美育代替宗教”的新观念,使中国的教育开始迈入近现代化。在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等人的邀请下,蔡元培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北大的发展“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
  这份简短的就职演说,为后来北京大学“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北大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多年以后,当时还是北大一名学生的罗家伦回忆时说道:“(蔡元培)那深邃、无畏而又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驱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乌云,它不仅赋予了北京大学一个新的灵魂,而且激励了全国的青年。”
  不仅是罗家伦,其他北大学子们后来特感叹道:“北京大学虽然在维新变法中成立,却是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时才得以真正诞生。”在蔡元培的网罗之下,胡适、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新派人物云集北大。同时一批旧派学者也纷至沓来,如辜鸿铭、黄侃等。理科方面也和文科一样人才济济。李四光、王仁辅、丁文江等无一不是当时国内科学界的顶尖人物。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后带来了一份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刊物《新青年》,催生了北大在新文化方面的锐气,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一时间,北大的师资阵容灿若星河、蔚为壮观,堪称是一支超级豪华的“银河舰队”。蔡元培和各路才俊一起引吭高歌,造就出一个色彩缤纷的北京大学。顾颉刚后来回忆道:“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李善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某个角落,学生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而在另一个角落,学生则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
  1920年,蔡元培更是推出了一项石破天惊的举措——北大招收女生,男女同校教育。蔡元培素来主张男女平等,自己也率先做表率,开风气之先。在这种“兼容并蓄、思想包容”精神引导下,仅仅20多年,北大迅速跻身于当时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梁漱溟后来评价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纵观蔡元培的一生,他以翰林荣宠之身干起了推翻满清的革命事业,又以革命党的身份办起了教育。他没有将自有限的人生岁月埋没在蝇营狗苟的乱世之中,而是凭借着超人的智慧、包罗万象的胸襟和石破天惊的勇气,将北大推到可望而不可即的峰巅,成为旧时代中的一声绝响。
  蔡元培很好地吸收了近代西方思想中的精髓——自由与理性,同时又牢牢把握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良心。他将两者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为近代中国的新文化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曾高度评价蔡元培说:“把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之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历史这盏瓦数有限的灯只照亮少数人,蔡元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其中之一。
  【解析】
  【详解】①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属于命题作文。题目中“文明”是中心词,母话题。“韧性”是中心词的特征,也就是要写出文明的绵延不息,世世代代的继承发扬。文明这个词比较宏观抽象,包含很多角度也就是子话题,所以主体部分可以通过小的类别来表现中华文明的韧性。意即写作的时候话题可以加以缩小、微观化,比如可以通过经典文化、圣哲精神、先贤智慧、诸子思想、英雄气节、烈士操守、名人品行、伟大人格等等来表现文明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韧性”材料中已经提示为“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具体而言可以换成坚韧顽强,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知其不可而为之、衔石填海、动心忍性、百炼成钢、锲而不舍等词语;还可以联想到一些坚韧性质的名言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把以上所思所想的内容和五千年文明结合起来, 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可以按照材料中提示的文明的载体来写作,也就是围绕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立意。表明文明的韧性在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若有针对性地写到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会更有现实意义。
  写作本文,题材可大可小。小可专写一人一事,一个较短的时间段中典型的事件人物、现象,或者选取一个角度,以小见大;大可结合五千年文明,纵向选取典型人物、事件、现象,或者综合几个角度写如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写。不管怎么选材,题目最好加一个副标题,以使内容更凝练,主题更鲜明。
  ②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是命题作文,文体和题目已经限制了,题目就是“2019的色彩”,文体限制为记叙文。这个题目审题关键是“色彩”,结合材料所说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色彩,用形象去表达对2019年的感受和认识。材料中提示了五四运动100周年和共和国70华诞这两个需要赋予意义的特殊年份,考生也可以写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事件,比如自己要参加高考的选拔,进入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经历。
  2019年北京卷记叙文作文,出题者的意图是引导考生将自我的发展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量,在祖国乘风破浪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树立一种家国情怀,秉持一颗赤子之心思考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既是对考生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测试,又是让考生经历一次爱国情怀的精神洗礼。根据考生思考的结果,每个人都可以赋予2019年一种独特的色彩:可以是代表幸运与高尚的紫色,可以是代表永恒与沉稳的蓝色,可以是代表收获与温暖的金黄色,可以是代表吉祥与激情的鲜红色,可以是代表希望与青春的绿色,……考生可以讲述情节波澜起伏的故事,也可以写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总之,出题者给形象思维能力强、文学表达水平高的考生预留了足够的展示空间。作文明确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所以在这篇命题作文中,考生所要展现的是他要赋予2019年自己认可的颜色的原因,所以文章叙述追寻和确认颜色的过程可以综合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可以做到内容充实情节波澜起伏,颜色的探寻构成故事的基本线索,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就需要议论抒情,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用心灵书写人生感悟。

  作文题“文明的韧性”审题立意|范文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