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专题指导 > 其它 > 2013年山东省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
文章浏览

2013年山东省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_4

来源:网络  浏览:3994  下载:0  上传:2013-05-30


3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未之以忠信,远者未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解析:B、 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答案C.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A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A. ①体现了。②、不是。③是。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⑤很直接,是。⑥是。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答案C。以退为进错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法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远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贾致富,有子二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 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B益跅弛,不问生产 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B项“生产”意思是“谋生之业”;A“聊”有“依赖、寄托”的义项,“无聊”即精神无所寄托。C“觉”有“感觉、感到”之意,“自觉”就是自我感觉到,自我意识到。D项的解释,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C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A项中的两个“以”第一个是连词,来;第二个是介词,让。B项中的“其”前者解释为“她”,后者解释为“那”。C项中“乃”前者表顺接,才;后者解释为“这样” 。D项两句中“与”都是介词,跟,同。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A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
  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②从侧面写张维城的相貌,不属他的优良品质范畴,可以排除C D项;③写相面先生从周维城的手相推知他有隐德,可以排除B项。①表现周维城的孝道,④表现周维城的宽宏大量,⑤表现出周维城的谦逊,⑥写周维城做好事不留名,不事张扬。①④⑤⑥这四项都属于他的优良品质。所以本小题只能选A,即①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D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到他们赚了钱以后,再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家。
  AB D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应的信息, 而C中“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说法有误,原文 “吾愧吴翁、焦翁”,只是周维城的自谦之词,而非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