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专题指导 > 诗歌指导 > 诗歌鉴赏十二讲:托物言志诗
文章浏览

诗歌鉴赏十二讲:托物言志诗

来源:网络  浏览:6776  下载:0  上传:2013-02-02


诗歌鉴赏十二讲:托物言志诗
  【考点阐述】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咏物诗,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这些诗歌大多以“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或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占有重要地位,当然,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此类诗歌的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人情志的把握,对意象、意境的理解,对有关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
  【知识梳理】
  咏物诗主要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精神品质或理想。其艺术手法常见的是各类描写、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咏物诗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1)描写:就是用语言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内容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等。描写方式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等。(2)抒情方式:融情于物,即把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之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托物言志,即先咏他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使自己的感情得以寄托。(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本真相结合。(4)各类常见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抑扬等。(5)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双关、设问等。 (6)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要了解。比如:月——思乡;莲——高洁;柳——一送别;花——美好;松——坚韧不拔;梅——孤高,不流于俗;菊——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等。可鉴赏常用语有: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方法点拨】
  咏物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 描摹物态是咏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当然,体察物态不仅仅是看诗人扣主了物的哪些特征,而是要体察诗人的 描摹物态之妙。
  2.品味寄托 在咏物诗中,咏物是诗的内容,比兴寄托才是诗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鉴赏时,不但要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还要分析其内在品性。能够自然地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 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操作步骤 ①“读清”全诗。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天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只看到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内在精神实质。(2)要么作静态的、呆板的分析,要么过分拔高作者的写作意图。(3)对表现手法领会不透,有可能张冠李戴。(4)评析不到位,若即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