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全卷浏览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7分)
  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杯》)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秦观《鹊桥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共10分)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区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 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盅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16.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18.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9.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
  
  20.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页)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