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全卷浏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答案】
  7.D
  8.AB
  9.人为原因: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②工厂不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非电工业领域的环保标准没有火电行业严格。③环保投入不足仍是一个突出问题。④中央督查力度和地方督查力度不一致,有些问题需要环保部发现才能获得整改。地方政府仍然面临着企业运转与环境治理的矛盾与压力。
  关键原因:①我认为生产模式没有根本改变是主因。现有的生产模式,必然产生污染,治理需要大投入,限产停产面临着环境与发展、环境与吃饭的矛盾,因此治污要治本,应从源头上想办法。②我认为工厂不合格执行环保标准才是主因。有生产就会有污染,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的企业都有治污减排措施,就算原本没有,也可以马上确定措施,关键是企业执行的问题。为了眼前利益,降低成本,与环保督察人员打游击,捉迷藏,无论怎样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析】
  7.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引用港媒对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的报道”不准确,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的第一句可知,应该是港媒引用“中国官员在广东的一个环保论坛上”的观点。B项,“空气污染程度明显下降”表述笼统。根据材料二“北京市实际PM2.5日均浓度比预测值明显下降”这句话,可知这一说法指的是北京市在采取措施之后取得的效果。而对于启动红色预警的23个城市,材料中说的是“污染程度均较预测有所减弱,约三分之一的城市污染程度下降”;本次空气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六省市,材料中提到的是“积极组织开展应对工作”,并未对结果做出明确说明。C项,材料中没有报道原因,属于无中生有。
  8.本题考查把握文本中心内容的能力。C项,不是“概括的叙述方式”,文中对内容叙述完整、详细。D项,材料一没有“最后简要介绍与报道的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况”。E项,“分析说理”说法有误,三则新闻都是客观叙述。
  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要找出每段的核心观点,指出中国空气重度污染天气持续的原因,要关注文中的关键语句。如材料一中“但投资缺口给这一行动带来了巨大障碍”、“但总体来看,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并没有得到最根本的改变”、“但是工厂不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成为污染的主要原因”、“环保投入不足仍是一个突出问题”,材料三中“地方政府仍然面临着企业运转与环境治理的矛盾与压力”等句子,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第二问的作答可以见仁见智,但要结合文本和现实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
  10.C
  11.B
  12.D
  13.(1)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
  (2)曾鲁写文章不留稿子,他的门徒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
  【解析】
  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根据前后文意思,“让”解释为“责备”。
  1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定都北京”说法不当,应该是“定都南京(应天府)”。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理解不当,根据文意可知,破格提升官职是后来的事。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来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直译为主,注意字字落实,做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以”翻译为“因为”;“辞”翻译为“推辞”;“下阶”翻译为“降一个品级”;“不之许”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许之”,翻译为“不同意他的请求”。第(2)句中,“属文”翻译为“写文章”;“间”翻译为“偶尔”。
  【备注】【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博通古今。凡几千年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
  洪武初年,撰修《元史》,召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起。曾鲁在众人中扬言道:“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用袭帕是错误的,纳贡称藩却不奉正朔,有何居心?”使者为过错道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其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狡狯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进贡。从此器重曾鲁。
  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是什么官?”丞相答道:“主事罢了。”皇帝当日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拜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放归他们。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为文已能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途中去世。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为笔的是曾得之。”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
  【答案】
  14.AE
  15.①直抒胸臆。因思君而衣带渐宽人憔悴,直接表达诗人的相思之苦。
  ②用典。“日三秋”语出《诗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一句,用“岂直(止)”一词夸张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深重与浓烈。
  ③虚写。想象离别后思君情景,拓宽了诗歌意境。
  【解析】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诗中没有写“追忆别前的相聚”。E项,“写朋友离别时的心怀愧怍”理解错误,该诗表达的是自己远赴京城而忍心离别的愧疚,而非写朋友离别的古代诗词。
  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做好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何表达”是针对表达技巧所设的问题。诗歌中对感情的表达又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总体上来说,这两句是写诗人和朋友分别后想象自己如何思念朋友的,是虚写。“思君带将缓”直接写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因为思念而消瘦了容颜,衣带渐宽,这是直接抒情。“岂直日三秋”化用了《诗经》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的诗句,是用典来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感情。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该词用在①句中感情色彩不正确。独出心裁:原来指诗文的构思有独特之处。后泛指想出的办法或做工与众不同。繁文缛节:繁琐的、不必要的规定或礼仪。也比喻多余琐碎的手续。该词用在③句中修饰“学术论文”适用对象错误。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该词在④句中修饰“书法家书写作品”不正确。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