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月考试题 > 上海市行知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全卷浏览

上海市行知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流派不是独木桥⑴流派的学习和继承,一直是京剧界深为关注的话题。在好长一段时期里,呼唤创造新流派的声音很强烈,不时见诸报刊和有关的学术研讨,成为引导流派传承的“主旋律”。然而近30年过去了,新的流派没有产生,反倒是现有流派的抢救、保护问题显得突出和紧迫起来。在纪念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诞辰90周年的研讨会上,对于流派传承的看法,有人强调原汁原味保留,也有人主张要尝试走自己的路,只是没有人再提创造新的流派。
  ⑵这就颇值得思索。表面看,对新流派的呼声转低,是基于新流派的难产, 久唤不至而不免无奈和失落, 细究起来,在一定程度上, 包含着对前一阶段思路的某种务实和纠偏。呼唤新流派并没有错,进一步丰富京剧表演艺术的风格特色,是京剧界内外的共同愿望。问题在于新流派的形成和创立,离不开多方面的因素,不仅需要演员的艺术根基和努力,还受着剧种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生存环境的制约,这不是单纯的提倡和引导所能奏效的。
  ⑶同时,在对传统流派的传承导向中,单一地强调另创新派,以此作为衡量传承水平的唯一标准和终极目标,也有失片面。比如,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学余派最好是杨宝森”,依据自然是杨宝森先生在学习余派的基础上创出了杨派。杨派极大地丰富了京剧老生演唱艺术,其贡献和影响怎么称誉也不过分,但若就以此论定学余“最好”,可以设想一下,余派传人都按此“最好”去下功夫,余派本身谁来传呢?还传得下来吗?依此逻辑推而广之,京剧多姿多彩的名家流派包括杨派、张派在内,岂不都将失传,从舞台上消失吗?这恐怕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
  ⑷事实上,深入了解京剧流派传承的历史,高水平传承的方式是存在多样性的。由于传人自身条件和感知解读的差异,不论主观愿望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和流派创始人完全一样,都是有距离的传承,同时学习到一定阶段,距离还会因传人各自审美和追求的不同进一步拉开,从而形成不同的走向和形态。按此区分,大致可以概括为近、中、远三种传承方式:一种是近距离传承。传人的自身条件与创始人或流派演唱要求极为接近,也有志于对本派艺术深钻细研,传其衣钵,悟性很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体现流派的“原生态”。余派传人孟小冬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演唱包括录音、唱片,作为老师余叔岩先生仅存“十八张半”唱片的补充教材,对于余派艺术后学临“书”堪称功莫大焉。第二种是中距离型。传人具备相当的流派传承条件,通过学习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但在艺事发展过程中不囿于一派,兼学别家,融会运用,并有新的追求和创造,显示出个性特色,但还不足以称“派”(现在也有的在一定范围被冠以某派)。许多为观众所熟知的在世和去世的京剧名家属于此类型。第三种是远距离传承。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与原来所宗流派在表现形式、技巧特色上逐步拉开距离,形成崭新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得到行内外的普遍承认,最终独树一帜。
  ⑸近、中、远三种类型的传承,由于学得极像和开宗立派者终归是少数,因此高水平传承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以“中距离”居多,而这恰恰是多年以来缺少研究的部分。可纳入此列的京剧名家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旦行的杨荣环,艺兼梅、尚两家,技艺精湛而全面,一直致力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所演的流派代表剧目都进行了精心锤炼,根据自身的体会和顺应时代的要求做了加工处理,力求名剧新演,一些常演剧目深受行内外的好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前人的艺术实现了高水平的个性化传承的艺术家,因前些年或片面强调门派正宗、或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生前还曾遇到归属两难的尴尬处境,是十分可惜和令人感慨的。如果对他们成功的艺术创造和多样化的传承经验,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深入的解析研究,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既讲继承、又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给新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⑹流派要流起来,还要流得宽广壮阔,才能长久保持创造力和生命活力。这是流派也是京剧艺术都需要的传承。
  1.对第⑴段画线句及相关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京剧界对此意见不一,所以“没有人再提”。
  B.“不再提”是为了纠正“呼唤创造新流派”的错误。
  C.因为再提“创造新流派”就无人来传承名家流派。
  D.因创造新流派受多方因素制约,仅靠提倡是不够的。
  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⑵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又 而 更 B.因 但 又 C.且 而 也 D.如 但 并
  3.第⑷段中加点的词“临‘书’”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⑸段中与第⑷段“近距离传承”、“远距离传承”对应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第⑸段列举杨荣环事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3分)
  6.结合文意,概括作者提出“流派不是独木桥”这一说法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他终身为爱情而歌唱①南国冬日,冒着凌冽的海风,我来到福建惠安,看一个给全世界留下了永远的爱, 自己却没有得到爱的人。3 年前,我到川藏交界的康定,无意中知道那首著名的《康定情歌》 的发现整理者是一位叫吴文季的人,原籍福建惠安。以后就总惦记着这件事,今天终于有缘到访他的故居和墓地。
  ②在抗日战争时期,吴文季一腔热血投奔抗日,在武汉参加了“战时干部训练团”,后又辗转重庆,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学院停课期间,为生计他应聘到驻扎在康定地区的青年军教歌。 这使他有机会到民间采风。康定地处汉藏文化的交接带,既有汉文化的敦厚,又有藏文化的豪放,尤其是音乐取杂交优势,更显个性。大渡河畔有一座跑马山,那是汉藏同胞,特别是青年男女节日里跑马对歌的地方,吴文季就是在这里采得这首情歌溜溜调的。 随着抗战胜利 学校内迁,这首歌也被带回南京。先是经加工配器在学院的联欢会上演出,引起轰动。当时的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就将它带到巴黎的国际音乐节,于是这首歌就走遍世界。 那是多么浓烈的爱情旋律啊,“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呦!”从西部高原吹来的清风夹着草香,裹着这歌,这情,飘过原野,洒向广袤的大地。
  ③南京解放后,吴文季在1949年5月参加解放军,先后在二野文工团、西南军区文工团、总政文工团工作,曾任男高音独唱演员,领唱过《英雄战胜大渡河》等著名的歌曲。但因为有参加过“战干团”和曾到国民党部队教歌这一段经历,被认为不宜在总政文工团工作,于1953年遣送回乡。天真的他以为下放劳动一两年就可返回北京。以至于他走时连行李都没有带全,一批宝贵的创作乐谱也寄存在朋友处。没有想到竟是一去不归。
  ④那天,我从惠安县城出发,找到洛阳镇,又在镇上找到一条小巷。这巷小得仅容一人紧身通过,然后是一处破败的民房。房分前后室,我用脚量了一下,前室只有三步深,墙上挂着他的一张遗像,供少数知情而又知音的人前来瞻仰。地上则散乱地堆着一些他当年用过的农具。后室只能放下一张床,是他劳累一天之后,挑灯写歌的地方。吴回乡后,孤无所依,就吃住在兄嫂家,每日出工,参加集体劳动,业余帮镇上的中学辅导文艺节目。一时使该校节目水平大涨,居然出省演出。后来又安排他到地方歌舞团工作,还创作并排练了反映当地女子爱情的歌剧《阿兰》。他盼着北京有令召还,但日复一日,不见音讯。他哪里知道外面的政治气候正日紧一日,1962年北戴河会议大讲阶级斗争,1964年“四清”运动又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就这样,直到1966年他不幸病逝,也没有等到召回令,时年48岁。
  ⑤参观完旧居,访过他的兄嫂,我坚持要去看看他的墓。村里人说,从来没有外地人,更没有北京来的人去看,路不好走。我的心里一紧,就更想去会一会那颗孤独的灵魂。开车不
  能了,我们就步行从一条蜿蜒的小路爬上一个山包,再左行,又是一条更窄的路。因为走的人少,两边长满一人多高的野草,一种大朵的黄花夹在其中。我问这叫什么花,领路的村民说:“叫臭菊,到处是,很贱的一种花,常用来沤肥的。”我心里又是一紧,更多了一分惆怅。大家在齐人深的野草和臭菊中觅路,谁也不说话,好像回到一个洪荒的中世纪。
  ⑥转过一个小坡,爬上一个山坳,终于出现一座孤坟。浅浅的土堆,前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吴文季之墓,并有一行字:“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为自由而歌唱”。我想表达一点心意,就地采了一大把各色的野花,中间裹了一大朵正怒放的臭菊,献在他的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坐在坟前,听头上的风轻轻吹过,两旁松柏肃然,世界很静。我想陪这个土堆里的人坐一会儿,他绝不会想到有这样一个远方的陌生人来与他心灵对话。他整理那首情歌是在1944年左右,到现在已经67年,那是他精神世界中最明媚、灿烂的时刻,他的死,并孤寂地躺在这里是1966年,也已半个世纪。他长眠后的岁月,回忆最多的一定是在康定的日子。那强壮的康巴汉子、多情的藏族姑娘,那激烈的赛马、跳舞、歌唱、狂欢的场面。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一瞬。音乐史上的许多名曲都来自民间的采风,并伴有音乐家的传奇故事,它如大漠戈壁长风送来的驼铃,久久地摇荡着人们的心灵。吴文季的西康采风,很类似音乐家王洛宾的青海湖边采风。康定的藏族姑娘应该比青海的藏族姑娘更热辣奔放一些。王洛宾与卓玛曾有一鞭情,有相拥于马背,飞驰过草原,陶醉于绿草蓝天的浪漫,因而产生了那首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们也有理由猜想,在《康定情歌》后面,在鼓声咚咚,彩旗飘飘的跑马山上,或许也另有一个浪漫的故事。“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难道吴家这样英俊的大哥就没有哪位姑娘在赛马时轻轻地抽他一鞭?那时他才24岁啊。
  ⑦我在墓边坐着,南国的冬天并不凋零,放眼望去,大地还是一样的葱绿。近处仍是没人深的野草和大朵的臭菊,远处有一座小山,陪同的人说不出具体的名字,倒讲了一个曾在山那边发生的著名的“陈三五娘”故事。啊,我知道《陈三五娘》是在闽南一带流传甚广的传统剧目,后来还拍成了电影。大意是穷文人陈三,在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相遇,互相爱慕。黄父却贪财爱势,将五娘允婚他人。陈三便和五娘私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这是一个闽版的《梁祝》。但我不知故事的原型却是在这里。讲故事者说,他们私奔的路线就是从那个山后转过来,一直朝这边,朝吴的墓地走来。吴文季在这里长大,又酷爱民间音乐,他一定看过这出戏。也许,他在这凄冷的墓里,还在一遍一遍地回味着这个故事。私奔是爱情题材中常有的主题,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到《陈三五娘》,传唱不衰。但天上无云何有雨,地上无土怎长苗?当你处于一个不敢爱或不敢被人爱的环境或条件下时,你与谁私奔,又奔向何处呢?
  ⑧吴文季所留资料甚少。他在总政文工团大约是有一位女友的。离京时,他的衣物、书籍、特别是一些乐谱资料还寄存在她处。但自从下放后,对方的回信就渐写渐少,最后终于音断讯绝。这大约是我们知道的他一生中唯一享受过的一丝的爱,像早春里吹过的一缕暖风,然后又复归消失。
  ⑨山上的风大,不可久留,我起身下山,对地方上的朋友说:“墓碑上的那句话应改为:他终身为爱情而歌唱,却没有得到过爱。”
  7.赏析第二段划线句的精妙之处。(3分)
  8.第四段写出了吴文季旧居破败的景象,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2分)
  9.本文多次写出了臭菊,请对其作用加以分析。(3分)
  10.第五段末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回到一个洪荒的中世纪”?(3分)
  1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写吴文季为康定地区的青年军教歌是为了说明他热爱民族解放事业
  B.作者写吴文季故居的种种景象,是为了说明吴文季的兄嫂对他较为刻薄
  C.第五段两个“紧”字点出了吴文季死后寂寞无闻,也表达了作者的惆怅
  D.第八段提出吴文季的恋爱经历,对吴文季的命运表达了深沉的感慨惋惜
  E.作者叙述解放后吴文季坎坷的人生经历,是为了表达对当时时代的不满
  12.从全文看,第六段作者在目的对吴文季康定采风情形的想象和猜想有何作用?(4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