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月考试题 > 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高2015届高三语文12月阶段性考试题

全卷浏览

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高2015届高三语文12月阶段性考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溃散/溃脓 敦厚/朝暾 妇孺/繁文缛节 甫定/衡阳之浦
  B. 结实/结合 驾驭/参与 噱头/空穴来风 蒙哄/蒙头转向
  C. 脂肪/纸张 场院/场馆 友谊/嘉言懿行 靡费/靡靡之音
  D. 拥趸/粮囤 棕榈/闾阎 俘虏/出头露面 遛狗/一溜烟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 连理枝 计日成功 知人论事 仗义直言
  B. 紫京城 入目三分 闲情逸志 残无人道
  C. 水笼头 不知所终 信心倍增 宵壤之别
  D. 坐谈会 德义双馨 甘败下风 优哉游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B.小明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C.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而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D.我不喜欢这样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
  4. 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检察院通过立案调查,发现小明在担任区税务局长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利用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竟然贪污了数百万元。
  B.小明在师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四处搜集和研读有关自动化控制的各种资料,运用最新的技术改革了放映设备。
  C.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小明一度徘徊,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他一直崇拜爱因斯坦。
  D.踏雪寻梅、拜谒名川、访贤问道,本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旅行特权,现今已成为全民旅游活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情与辞
  朱光潜

  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是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心里感觉到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那是“辞溢乎情”。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过尔尔”。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糟糠。
  (选自《谈美•谈文学》 有删改)
  7.下列关于“情与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无法直接用“辞”来表现,不借助事、理、物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这意味着“情”最终必须转化为思想。
  B.“情”是一种自然状态,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辞”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C.文学作品可以依据作者写出来的话是否完全把心里的感觉说尽,大体分为“情尽乎辞”“情溢乎辞”“辞溢乎情”三种。
  D.从常识上讲,情尽乎辞,也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能把心里所有的感觉完全表现出来应该是文学的理想。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某种心灵上的感触,这种感触可以是明显的或微妙的,甚至可以是难以表达的。
  B.艺术来源于自然,艺术根据自然,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选择安排,而不是无中生有地胡乱创造,结果就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C.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因此一个作加不能仅信赖自己的生糙的情感,让情感“自然流露”。
  D.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子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句名言表达出来的关于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缺少情致的文字,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
  B.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这是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又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
  C.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这种“情溢乎辞”的文学作品的意味更加深永,还可让读者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
  D.用绘画来比喻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在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表达某种感情时,文字越多就越哆嗦,而语言越简省就越生动有趣。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选自《居士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逾远而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归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散亡磨灭 吾尝终日思矣
  D.亦因自警焉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作者欧阳修认为古之圣贤能“不朽而存”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是怎样一种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4分)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选自许慎《说文解字序》)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