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考点练测 > 2015最新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试题2

全卷浏览

2015最新作文审题立意训练试题2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2.【解析】
  试题分析:
  1、“听话”的所指包括两个方面:一作动词,是“听+话”,即用耳朵听别人的话语:他耳背,听话有困难;二作形容词,是指听从、顺从长辈、领导的意思、意志:这孩子很听话。
  2、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只要文章能表现“听话”的任意一个方面的意思,即可视作基本切题。
  3、切题的深浅及立意的高下,关键是看对“听话”内蕴的思考或解读。只平平地叙述“听话”的人与事或笼统议论“听话”的是与非,属基本切题;能呈现对“听话”的思辨,即为非常切题。
  4、评卷时,从写的是不是“听话”入手,再看有无对“听话”的价值意义的思考。完全偏离题意的情况主要指通篇所写都不属于“听话”的范畴,或者抛开命题自说自话。
  此次作文,大部分同学对题意的理解基本正确,但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理解。不少同学写记叙文,即写要听父母的话,缺少对“听话”的深度理解;写议论文,也是立论平平,鲜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很少能看到下面这样的精彩文字:
  1、永远听父母话长大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从不听父母话的孩子,在他们还没有长大成人时就已经没有出息了。
  2、我们不能用“听话”与“不听话”来衡量“好孩子”与“坏孩子”,正如“春风春日有时好,春风春日有时坏。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听话”与“不听话”要看具体环境,该“听话”时,不要故意装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示与众不同,那样只会徒增狂妄与冥固的坏性情;同样,该“不听话”时,就要敢于“挺身而出”,你的坚持是最美丽的风景。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所选材料一定要品质不俗。下面这个材料是沈奇斌同学为论证“听话,也要懂得灵活变通”时所用的反面材料,体现出他的阅读积累和语文素养,值得大家学习: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次去公园游赏,见一朵花很美丽,便想留给自己的孙子。因有其他事,便随手点了一位士兵看守鲜花。岂料女皇随后便忘了此事,而那位听话的士兵却一直驻守在花旁,这一待就是五十年,即便花已成灰……
  总之,要想写出大气文章就得有大情怀、大境界!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答案】
  听话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听话!”大人总是这么说。那么,我们究竟要样听话,听什么话?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要求我们要听话,听历史的教训,听他人的劝告。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展望历史的舞台,让我们用心聆听。
  他也曾火烧博望坡初战告捷,他也曾舌战群儒大败曹操,却因不听刘备的生前劝告动用了一个“不听话”的马谡而痛失街亭。那个不知天高地厚,心高气傲,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曾多么聪慧的帮助诸葛亮退去司马懿,却因为自视甚高,不听诸葛亮的话,不听王平的劝告,落得个挥泪被斩的下场。历史的教训要听,智者的训导要听。只有善于听话的人才能得到历史的认可。
  站在时代的门槛上,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听话”二字哪?
  雄霸欧洲大陆的一代枭雄拿破仑在第六次与反法同盟作战时,身边几乎已无大将,只好动用一个叫格鲁希的将军,而正是这位“听话将军”使拿破仑痛失良机,兵败滑铁卢。当时英军威灵顿将军率军从北来袭,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从另一方向来,拿破仑击败布吕歇尔,为防止其与威灵顿会和而让格鲁希前去追击。拿破仑则与威灵顿展开作战,不久,双方都精疲力竭,尸横遍野,只待哪方援军先到哪方便可取胜。“听话将军”已知战事紧急,去固守命令追击布吕歇尔,即使部将极力劝告,他只沉思了一秒就果断下令继续追击,执行命令。就这样,威灵顿等来了布吕歇尔,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听话将军改变了这个世界。有这样的“听话将军”,拿破仑何愁不败?我们需要听话,但不能盲目地听话,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只有灵活地听话才是真正的听话。
  丘吉尔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们只有听话,正确地听历史的话,才能对未来有准确的把握,不至于迷失了自己。
  一回首间,我才忽然发现,因为“听话”,我一生的种种努力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因为“听话”,我已将自己套入了所有的模式和桎梏,陷入了“听话”的囚牢。对于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把握,迷失自我于“听话“之中。让我做我自己吧,让我这一生做一次我自己吧!我会灵活地听话,听历史的教训,听老师的指导,听家长的训导,但我会灵活地听话,把握自己的人生,不至于迷失自己。
  听话,是一门学问,我已懂得。看得到遥远的过去,故也看得到遥远的未来。
  3.【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形式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 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可以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行文。如果文中既有“忙”也有“闲”,但缺少“忙”与“闲”合理的关系思考,不能超过四类中。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答案】
  参考例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西塞罗说:“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开始思索。人世间滚滚红尘、万物万象,纷繁杂乱,纵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真有“空闲”的时候;即使有,也可能在宝贵的的闲暇时光里不能停下身心的惯性运动。
  这样想来,尘世纷繁,亦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
  首先,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事可做之时。一个人若是内心皎洁如新月之光辉,明澈如山间之清泉,即使身边事务繁多,也不能影响到他内心的“空闲”一丝一毫,此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之人不能隐于功名利禄的漩涡中心,乃是其内心不够“空闲”,不能做到“坐忘”,定力不够也。故其须以身外环境之清静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那么,人“空闲”了,为何又要忙呢?
  忙什么?忙着以文化之华实填补心中脑中之“空闲”,以知识之精华灌溉眼中手中的空虚。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寻找落点,若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落点,人就会因为焦虑和迷茫而失明。这也是“雪盲症”的原因。人的心与眼睛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找落点,心,总得看到点什么、以什么为目标才行。而文化和知识,即是人心最好的“落点”。此时须以文化和思想灌溉心灵,促进人格和性灵的成长。
  灌溉心田,怎能不忙?但增加人格力量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却更为重要。
  闲暇之时,人们可以与自己相处。生活的节奏太快,我们必须常常停下脚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自己陪伴着自己,过内在的生活。
  有一点人们常常误解,那就是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在一个独立的无他人的空间里才叫做“独处”。独处是指一个人面对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由此可以看出独处的重要性了。周国平说:“人们总是用很少的时间进食,用很长的时间消化。”独处就是那个消化世界的过程。非独处的集体活动时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道理、经验,而惟有通过独处才能内化成自己心灵的营养。
  有些人害怕与自己独处,大概是因为连他自己都感觉到了自己的空洞和乏味,故其必须找点别的消遣才能直面自己吧。
  尘世纷繁,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只要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像西塞罗一样在空闲时充实地忙碌,直面自己,素颜修行。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此文既有思辨的力量、独立的思维,也有充足的文气、清畅的表达。首先,辨识“空闲”本身——“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可做之时。”厘清概念本身,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可贵品质。接着,用设问句“那么,人‘空闲’了,为何要忙呢?”引起分析。设问句单独成行,成为醒目的行文标志。但可能作者也自觉这个问题不便回答,于是转换问题“忙什么?”一忙灌溉心田,增加人格力量;二忙与自己相处,过内在的生活。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此外,文中对“空闲”、“独处”的认识都不落窠臼,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颇为难得。文气充足,既体现在文脉的通畅,也体现在词句的华采上。从题目及文中部分语句不难发现作者的才情。但纵有千般才情,仍旧控制,实为难得,因为华丽的文采会对议论本身构成伤害。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