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10月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10月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终生一直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qī)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漓,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犹如一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恰如其份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他是那般执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走头无路之时,也不 甲 (推脱/推托)自己的责任。
  孔子不是神,只是人,一个感情炽(zhì)热的人。他会怒不可遏地呵(hē)斥昼寝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也会对他欣赏的颜回微微颔(hán)首;对他 乙 (不以为意/不以为然)的举动,他会莞尔一笑,笑过之后又连忙解释“前言戏之耳”。
  虽然《论语》以记言为主,但我们从中 丙 (不止/不只)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还可以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孔子形象。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是( )
  A. 栖(qī)皇 颠沛流漓 B. 炽(zhì)热 恰如其份
  C. 呵 (hē)斥 走头无路 D. 颔(hán)首 栩栩如生
  2、在文中甲乙丙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推脱 不以为然 不只 B. 推脱 不以为意 不止
  C.推托 不以为然 不止 D. 推托 不以为意 不只
  3、下列选项中的“一直”与语段中加点词“一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告别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我便坐上船,船一直往上海开去。
  B.他决定把这几页习题做上很多遍,一直到考试前三天才住手。
  C.这个问题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一直没有得到完美答案。
  D.层层裸露的采矿带沿着山体蜿蜒回旋,由山腰一直延至谷底。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5. 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_’”
  A. 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 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 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 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6—8小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阅读微博:里正,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组织,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明代改为里长。唐朝也有里正一职,负责调查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法,催纳赋税)、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 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6、下列对唐代“乡里”的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官府的文书格式看,乡被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正式纳入官府系列。
  B. 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利。
  C. “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遭到了乡村居民的抵触与消解。
  D. 贞观十五年后,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面向“村”而不是面向“乡”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7、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由乡在唐朝地位的变化,引出乡官之制的废除,管理乡的权利转到了“里正”身上,引出下文。
  B. 第二段承上文由“里正”引出“里”,介绍唐代乡里制向乡村制的转化,并解释了乡里制的不合理之处与乡村制出现的必然。
  C. 第三段从赋役征派的角度介绍唐代乡村社会权力运作的基本模式,再一次证明了里正在乡村权力网络的节点地位。
  D. 第四段承上文乡村权力运作的基本模式,介绍了里正、村正在权力网络中的作用,并从里正、村正的身份角度揭示朝廷与里正、村正的微妙关系。
  8、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最后到村,都称为“符”。
  B. 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但并不是最基本的模式。
  C. 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里正主导,其四项职责是“按比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
  D. 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既是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