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海南省海口市2016届高三4月高考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海南省海口市2016届高三4月高考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对什么是诗的问题的探讨中,人们发现了诗歌与情感的关系。西方最早对于诗歌情感的研究始于柏拉图。他从情感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的研究已深入诗歌的本质之中,为后来的诗歌理论研究开辟了道路。继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对诗歌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他对情感的观点是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一种反叛。他不仅认为情感是人应当有的,而且还针对柏拉图说诗人通过情感“摧残理性”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怜悯与恐惧之情是受理性指导的。在浪漫主义时代,诗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的重视,情感成为诗歌的集中表现,情感成为诗人所追求的最终的艺术审美理想。诗人华兹华斯把诗歌的情感看成诗歌的灵魂。不仅西方注意到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密切关系,我国也是如此。我国古代对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人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在诗歌里,情感已经不是一种自然生发的自然意志,也不是任由情感泛滥的自由意志,而是经过理性的陶冶,自然情感转变而成的理性的伦理情感。在诗歌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些从自然情感转化而来的伦理情感。因此,诗歌的创作和审美欣赏都是同诗歌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伦理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创作是诗人同模仿的对象进行情感交流的结晶。同样,读者对诗歌的欣赏也是他们同诗人和诗歌的情感交流,诗歌欣赏的过程就变成了一种伦理情感的心灵对话。诗人要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的心灵激动起来,或感到快乐,或感到悲痛,首先就要把自己的情感转化成伦理情感,这才能将情感化作一团火焰,熊熊燃烧起来。浪漫主义者打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是模仿的理论垄断,把艺术看作是情感的一种表现。他们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把一种情感变成一种鲜明的意象。他们把艺术家所要求的客观现实的再现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现,认为直觉的功用在于赋予形式以情感,作品是否伟大就在于情感能否恰如其分地被意象表现出来。
  在古代,最初的诗歌主要不是通过阅读而是通过朗诵并伴以音乐和表演表达的。只是在印刷术得以普及以后,诗歌文本的普及才得以实现,教育的普及才变为可能,诗歌的读者才最终出现。朗读诗歌通过声音轻重缓急,从而把读者的情感引发出来,随着读音的变化,这种情感有时似涓涓细流,有时似洪水泛滥,读者自己的情感也就融化在诗歌之中了,并在阅读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受到诗歌的美的陶冶。
  韵律对于诗歌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韵律是诗歌生命的律动。在诗歌艺术中,韵律也是情感借以存在的形式。诗歌无论是缺少韵律还是缺少节奏,都会造成诗歌艺术生命的残缺,因而诗歌的情感就会随之消失。
  (摘编自聂珍钊《论诗与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是西方最早对诗歌情感进行研究的,他从情感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的研究深入到了诗歌的本质,为后来的诗歌理论研究开辟了道路。
  B.亚里士多德对诗歌情感的观点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不同,他不仅认为情感是人应当有的,而且还认为诗歌的情感支配着诗歌的理性。
  C.诗歌的情感在浪漫主义时代得到了最大的重视,情感成为诗歌的集中表现和诗人所追求的最终的艺术审美理想,有诗人把诗歌情感看成诗歌的灵魂。
  D.我国古代也注意到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密切关系,“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最能代表我国古代对于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关系的独特认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生发的白然意志和任由情感泛滥的自由意志,都不是诗歌里的情感,诗歌里的情感是经过理性的陶冶,自然情感转变而成的理性的伦理情感。
  B.诗歌的创作和审美欣赏与诗歌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伦理情感联系紧密,因为诗歌里从自然情感转化而来的伦理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C.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是一种情感交流,前者是创作者与模仿的对象之间,后者是欣赏者与诗人、诗歌之间,而诗歌欣赏的过程是一种伦理情感的心灵对话。
  D.诗人只要把自己的情感转化成伦理情感,就能将情感化作一团火焰,熊熊燃烧起来,使读者的心灵激动起来,或感到快乐,或感到悲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漫主义者认为,客观现实的再现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现。他们的观点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突破,催生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B.在古代,最初的诗歌主要是通过朗诵并伴以音乐和表演表达的,印刷术、诗歌文本、教育三者的普及,推动了诗歌读者的出现。
  C.读者通过声音轻重缓急的朗诵,引发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在诗歌里,并在阅读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受到诗歌的美的陶冶。
  D.韵律对于诗歌意义重大,是诗歌生命的律动,诗歌如果缺少韵律,就会造成诗歌艺术生命的残缺,诗歌的情感就会随之消失。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日:“卿天爵[注]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日:“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日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日:“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日:“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日简懿侯。魏前二年,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聪对日/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B.聪对日/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C.聪对日/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D.聪对日/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聪为人清高,博学多才。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深入研究前人的言行,擅长辞藻辩驳与应对。
  B.薛聪官运亨通,敢于直谏。他被当时的人称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著作佐郎,起点很高;他任书侍御史,敢于弹劾豪强,连孝文帝都敬畏他。
  C.薛聪深得信任,受到重用。他被孝文帝视为心腹,总是陪伴侍卫在其身边参与谋划;他长期担任直阁将军,宣武帝登基后又任都督等职。
  D.薛聪任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m去;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5分)
  (2)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5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