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四川省达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四川省达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竹子与中国文化竹子和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南方婴儿出世后就躺在用竹子做成的摇篮里,新郎迎亲时新娘坐的是竹花轿,老人过世了抬棺材用的是竹子扎成的 丧轿。
  竹子在中国的使用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商代,竹子就被做成竹简用来写字,之后广泛流行,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汉代,人们开始利用竹子坚韧、笔直、抗压、抗腐蚀等多方面特性,把它用作理想的建筑材料。如今,竹子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竹编、竹雕、竹刻工艺品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成为中国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中国竹文化中,更重要的应该是竹子的审美价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子是高尚、美好和幸福的象征。孔子把“人格高尚的人”称为“君子”,“君子”与竹子的特征有相似之处。因为竹子的自然特征是空心、有节、坚韧、常青,所以用竹子来代表炎黄子孙谦虚的品格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信奉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
  无数诗人和画家为竹子的形象和魅力所倾倒,他们创作出了难以数计的竹诗和竹画,使得中国竹文化得以不断发扬光大。从唐代开始,描写竹子的诗画数不胜数。像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白居易的诗《小阁闲坐》中的“阁前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著名诗句,以凝炼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竹子的声响和动态,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在竹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明代大画家王绂把宋元时期墨竹艺术的传统和中国书法结合起来,创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说,画竹竿要像篆书的笔划一样挺拔,画竹节要像隶书一样朴实,画竹枝要像草书一样流畅,画竹叶要像颜真卿的书法一样坚忍不拔。
  文人名士颂竹、画竹,并不单单是歌 颂竹子的形态美和意境美,最重要的是歌颂竹子“宁折不弯”的品格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清朝画家郑板桥是当时著名的竹子学家,他画竹讲究要真实地反映竹子的客观实际形态。他的竹画和诗不单纯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主要表现的是作者的人格和思想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态度。他为他的一幅竹画题诗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当代已故画家李苦禅所写的诗句“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去处尚虚心”,同样都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以及“竹子文明”的精神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对竹子不但熟悉,而且还把它制成摇篮、花轿、丧轿,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B.竹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早在商代,它就被做成竹简用来写字,从此之后,竹简成为文化的载体并且广泛流行。
  C.竹子有坚韧、笔直、抗压、抗腐蚀等多方面特性,这些特性又被人类认识并加以利用,早在汉代,就把它作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来建造房屋。
  D.现在,人们把竹子制成竹编、竹雕、竹刻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好的观赏价值。这些工艺品已经成为中国竹文化的组成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竹子有审美价值,竹子的自然特征是空心、有节、坚韧、常青,它是“人格高尚的人”的象征,同时它也是高尚、美好和幸福的象征。
  B.魏晋时期的嵇康和阮籍,他们信奉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争斗,他们都是如孔子所称的竹子一样的“君子”。
  C.“竹露滴清响”“阁前竹萧萧”, 孟浩然和白居易的这些写竹子的诗句,向人们展 示了竹子的声响和动态,是中国表现竹文化最凝练的诗句。
  D.无数的画家一遍又一遍的挥毫泼墨,创作出了难以数计的竹画,他们为竹子的形象和魅力所倾倒,同时他们也让中国的竹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大画家王绂把宋元时期墨竹艺术的传统和中国书法结合起来,在画竹、竹节、竹枝和竹叶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B.清朝画家郑板桥的竹诗和竹画不单纯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还表现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态度。
  C.“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去处尚虚心”,画家李苦禅所写的诗句,既说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也道出了 “竹子文明”的精神内涵。
  D.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名士之所以颂竹、画竹,是因为竹子不但有形态美和意境美,而且有“宁折不弯”和“中通外直” 的品格。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12分)
  屠守锷:长空剑舞拓天荒①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出生在浙江南浔一个并不富裕的小职员家庭。少年屠守锷在上海亲历了日军飞机的轰炸,那惨绝人寰的一幕使他立下了终身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②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发奋读书。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次年又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科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应聘成为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制造厂的一名工程师,负责飞机强度分析。他整日伏案工作,吸收掌握所能接触到的技术。
  ③1957年9月,屠守锷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促成了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导弹技术的引进,而后,他便和战友们开始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成了导弹设计研制的行家里手。在苏联撤走专家的困境下,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没有资料,没有图纸,他既当研究人员,又当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摸索实践。他们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还参与制订出其技术发展方向,主持选定了我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对我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④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屠守锷临危受命,指导设计人员,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1964年6月开始,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比这种导弹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的摸索、总结、攻关的过程中,我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成长了起来。他们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我国1966年10月进行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⑤1965年3月,为了尽快把我国的首枚远程导弹搞出来,屠守锷担任总设计师。既是技术总负责人,又是指导日常设计工作和最后拍板的技术决策人。这时,一场浩劫席卷全国,屠守锷的科研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屠守锷想方设法避开政治风暴的袭击,我行我素,开会时别人慷慨激昂地讲话 ,他思维却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旁若无人地演算公式,他的工作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展着。1968年,屠总终于拿出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在为期100天的总装测试中,年过半百的屠守锷始终坚守在一线。不久,发射场传出喜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基本成功!
  ⑥1980年5月18日,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国从本土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⑦屠守锷是有鲜明的个性,他从来不爱抛头露面,更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他也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因此他的一切,无不是在静谧的氛围中进行。少年时便爱上了“以静御动,虽动尤静”的太极拳。读书是他的另一大爱好。他读书的范围很广,除了专业书外,文史哲都有涉猎。读书对他来说,是娱乐,是休息,是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补充,也是开阔思路的手段。没事的时候,他也喜欢听听古典音乐。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作品,使他进入了一个音乐的世界,忘记了长时间伏案工作后的劳累。  
  ⑧他是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他的心永远留在了火箭发射场;他的名字也与他的神剑一起,永远刻在了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从屠守锷先生的经历看,要发展科学技术: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技术,洋为中用:另一方面更需 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B.少年时期亲历日军飞机轰炸的惨烈一幕让屠守锷先生很受刺激,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心。他由此立下了富国强兵赶走侵略者的雄心壮志。
  C.在苏联撤走专家的困境下,他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话虽简单,但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显示了屠先生强烈的自信自尊。
  D.席卷全国的那场浩劫阻碍了屠守锷先生的科研步伐,他认为别人那慷慨激昂的讲话毫无意义,就公然蔑视发言者,旁若无人地演算公式。
  E.文章末段肯定了屠守锷先生的科学成就,表现了他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对国防工程的杰出贡献,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功勋科学家的由衷敬仰。
  5.文章第⑦段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作用?(4分)
  6.屠守锷先生在航空科研领域是怎样报效国家的?请简要概括。(4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