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如何面对世界?
  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代文化。到了21世纪,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
  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
  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并非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不同”更易摩擦出新火花。
  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唯此,大家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节选自《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思想》,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发现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B.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或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
  C.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我国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D.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只要参与其中,就能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B.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C.林语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国外的读者当成朋友看待,所写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深受外国读者的欢迎。
  D.一些中国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等“中国思想”,从中国文化根底发芽,保有中华民族特色,因而能让全世界收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逢迎国外读者,接受西方思想,毕竟外国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B.强调不同与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与多种文化和谐共处,对自己的文化自觉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且了解。
  C.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广建孔子学院,发扬中华文化。
  D.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是无法学习与沟通的,因此不必学其他国的文化。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借给你的温柔江文胜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 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 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 析。(5分)
  (3)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 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