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期中期末 >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艺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也要看到,网络文艺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在提升作品质量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对网络文艺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网络文艺作品也不例外。 文化产品承载的是价值取向,影响的是思想灵魂,不能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等同于普通商品。 只有把文化传统、世界观、价值观的准确表达和有效传播结合起来,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才能推动更多网络文艺作品从商业上的成功走向文化意义上的成功。 不断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要坚持健康向上的审美导向,更好地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要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把大流量和正能量结合起来,使之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应推动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
  (摘编自张鸿声《扩大优质网络文艺产品供给(新论)》)
  材料二:
  迅速走红、广为传播的优质短视频都是口碑和点击率双赢。 网络文艺创作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有整合多工种的复杂的创作流程。尽管短视频是网络文艺中的小体量,便于创作者的灵感迸发和即兴创作,但要创作出优质的短视频仍需要细致的策划和精心的编排。从最初的创意萌生到最终的成片呈现,优质短视频创作要么一人身担数职,要么群策群力显智慧,实现跨时空的传播,获得大量的点击率。这种虚拟空间中的关系链条看似松散实则牢固,是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结盟。
  优质短视频体现出对世间万物的真切关注,通过举重若轻的表达技巧、诙谐冷峻的表现形式,传递敏锐的观察,展现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 除了深藏不露的“民间高手”将生活进行艺术化的“书写”与“言说”外,众多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行业大咖等也在短视频中实现价值赋能。他们将自己擅长领域中原本晦涩难懂的行业内情和专业知识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进行解读再包装推出,让大众用时间和精力上的“低投入”换来见识和眼界上的“高回报”。可以说,优质短视频的创作程序丝毫不比传统文艺和长视频轻省半分,“同一标准、同一尺度”既是准则也是目标。
  近些年,在发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开展短视频版权专项整治、加强行业自律等组合拳的出击下,短视频创作日渐规范化,违规内容大幅减少。 随着受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的“指尖停留时长”让那些“悬浮”“玄幻”“甜宠”内容因不接地气而面临“呼吸困难”的风险。 大量专业、深入的网络文艺评论引领创作风尚,使身处品质底端、粗制滥造的短视频失去生存土壤,“圈地自萌”的孤芳自赏成为过往,真才实学见真章成为创作者们自省自察的动力。
  优质短视频推动大众拥抱传统文艺。文艺作品对审美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短视频参与网络文艺创作是大势所趋。海量的艺术视频资源重新适配短视频传播模式,通过新的巧妙编排,达到新的质变高度。 一些短视频对传统文艺作品的再加工获得认可后,会促使大众重返传统文艺进行深度阅读与欣赏,不同媒介间形成理性的双向互动,“数字原住民”与“墨香阅读者”的身份不是割裂的,而是流动与互通的。
  网络文艺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短视频再次将传统文艺和网络文艺中的内容进行分众传播,吸引不同群体的关注。 在凝视与对望之间,优质的短视频有望打造一个生态良好的文艺创作园地。
  (摘编自郝静静《短视频拓展网络文艺新版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推动健康优质的作品产出是促进网络文艺作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B.注重将文化传统、世界观、价值观的准确表达与网络文艺相结合,就能推动网络文艺作品走向文化意义上的成功。
  C.优质的短视频需要细致的策划和精心的编排,一人无法完成,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跨时空传播,获得好评。
  D.短视频的日渐规范提升了大众审美水平,“圈地自萌”的孤芳自赏成为过往,真才实学见真章成为创作者们自省自察的动力。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口碑和点击率双赢的优质短视频需要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与深厚的专业知识。
  B.短视频是网络文艺中的小体量,但优质的短视频对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有高要求。
  C.参与网络文艺创作的优质短视频作品对大众的审美培养是大势所趋。
  D.短视频的文艺传播模式将进一步推进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先指出网络文艺作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其创作的原则与指导意见。
  B.材料二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了优质短视频的创作程序丝毫不比传统文艺和长视频轻松。
  C.材料一通过引用,论证了网络文艺作品不能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其文化意义更重要。
  D.材料二第三段采用总分结构,通过举例,论证短视频创作日渐规范化、违规内容大幅减少。
  4.评价一个优质短视频的标准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二进行概括。(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网络文艺”,但两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老人与鸟儿贾平凹这个山城,在两年前的一场洪水里被淹了,三天后水一退,一条南大街便再不存在。 这使山城的老年人好不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的就从此害了要命的恐慌病。
  但是,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已经撑起了高高的两排大楼,而且继续在延长街道,远远的地方吊塔就衬在云空,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仄耳就听见了。
  新楼前都栽了白杨,一到春天就猛地往上抽枝。夜里,愈显得分明,白亮亮的,像冲天射出的光柱。 鸟儿都飞来了,在树上跳来跳去地鸣叫,最高的那棵白杨梢上,就有了一个窠。从此,一只鸟儿欢乐了一棵树,一棵树又精神了整个大楼。
  老人是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 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一抬头,就看见远处的吊塔,心里便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免不了咒骂一通洪水。
  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 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 他就唠叨楼房如何如何不好:高处不耐寒,也不耐热。 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于有了漂亮的楼房居住。 他们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
  “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
  “不怕的! 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
  “我要死了。”他总要这么说。
  “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
  “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
  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听的叫声。 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 他从窗口看不到。
  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怕了。
  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那是什么在叫?”
  儿女们趴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
  “是鸟儿。”
  “我要鸟儿。”
  “要鸟儿?”
  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鸟儿。”老人说。
  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 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 他们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
  “我要鸟儿。”老人很固执。
  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
  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听,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鸟儿来吃。 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了箩筐里。
  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老人的床边。
  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 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安分,使劲地飞动,鸣叫。老人却高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他们讲了好多他童年的故事。
  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彻夜不敢合眼,以为大的灾难又来了。 天明起来,一切又平静了,什么都不曾损失,只是那个杨树梢上的鸟窠,好久没有去编织,掉在地上无声地散了。
  老人的病好些了,还是躺在床上,不住地用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
  “叫呀,叫呀!”
  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儿女们却庆幸这只鸟儿给老人带来了欢乐。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两年前山城发洪水淹没南大街,有人从此得了恐慌病,为全篇定下悲剧的基调。
  B.“我要鸟儿”,老人重复这句话的句式和语气,颇像孩童,写出了老人近乎病态的心理。
  C.老人终于得到鸟后,“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看似爱鸟,实是害鸟。
  D.结尾部分写到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犯病,而天明后“一切又平静了”,引人深思。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景物描写渲染白杨树生长之快和树上鸟儿之乐,烘托了老人住上楼房的高兴心情。
  B.表明美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精神的愉悦作用,引发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C.正式引出故事的两个对象“老人”和“鸟儿”,为下文老人“要鸟儿”、儿女捉鸟作铺垫。
  D.文章结尾写风雨后鸟窠“无声地散了”,与此处鸟儿“有了一个窠”形成照应,有暗示意味。
  8.有人说文中的“老人”是一种“双重性”的存在,他既是“受束缚者”,又是“束缚施与者”,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9.这篇小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涵了丰富的意蕴,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