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期中期末 > 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全卷浏览

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北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剧种,被河北人民亲切地称为“家乡戏”。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听来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因而深受河北人民喜爱并广为传唱。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几经改革完善之后,河北梆子几乎遍布河北各地,成为其他剧种无法匹敌的地方剧种,牢牢地在河北农村扎下了脚跟。
  但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河北梆子逐渐走向衰落,这种衰落首先从北平、天津等大都市开始,然后蔓延到保定、沧州等中、小城市。开始时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还算是比较慢。然而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在农村河北梆子也势头甚微,衰败不堪,清脆的梆子声很少响起了,代之而响起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华的马蹄声。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纷纷解体,艺人云散,名气较大、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进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条件较差、无力改戏种的,多陷于穷困潦倒境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全面复苏,并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到了六十年代初,河北梆子进入了全面复兴的局面,但是较以前的辉煌已难望项背。
  河北梆子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曾经辉煌灿烂一时,现在陷入尴尬境地,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相对而言,现在京剧的状况要比河北梆子好一些,因为近几十年来对其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打造了《沙家浜》《红灯记》等十来出现代样板戏。河北梆子调门高、唱腔难度大,可以在唱腔上做一些改革和变化,这既会产生一种新鲜感,又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改革就要能敢于舍弃,对改得低了就没有原来的味道了的担心恰恰正是河北梆子改革的心理障碍所在。穷则思变,任何事情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几十年不变,甚至几百年不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消亡。
  还有就是剧本的推陈出新问题。多少年了,演员换了多少茬,总是那么几出戏,就是再经典的东西也会让人觉得审美疲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改革的思想意识问题。多年来,我们社会各个领域都在改革,唯独河北梆子没有什么改革。故步自封,总是守着那几出唱了几百年的旧戏孤芳自赏。
  其实,有时候一出新戏、好戏的出现,就可以振兴甚至拯救一个剧种。剧本要出新,唱腔要改革,首先要有这种改革出新的意识。戏剧界、文化界和有关领导层都得要有这种意识。要能沉下心来,舍得花时间精力去组织创作、打磨好的文学脚本,组织戏剧专家对唱腔设计进行改革、出新,拿出三年、五年磨一剑的精神,不信我们的河北梆子出不了好戏、振兴不起来。
  好东西就要传下去,但如何传、传得好,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因此,要针对河北梆子的发展困境和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和思考,让改革创新既能跟上时代步伐,跟上现代人欣赏需求变化,又能不丢掉剧种本质特征,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北梆子发展改革的良路,多出精品,让河北梆子重现往日辉煌,让更多的人喜爱传唱,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臧晓峰《河北梆子发展困境及改革路径浅析》)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学习讨论,积极探索戏剧创新之路。剧院坚持利用自有的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账号,开展不同主题的线上剧目直播,今年又推出“线上直播、观众投票”的创新举措。
  在戏剧创作方面,河北梆子剧院围绕雄安新区人文历史文化创作新剧目,比如历史剧《瓦桥关》和现代戏《荷花淀》,在音乐、唱腔设计、配器和作曲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创作河北梆子精品力作的同时,河北梆子剧院也在积极探索河北梆子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今年,由河北梆子剧院牵头组织,邀请相关专家执笔编写的《爱上家乡戏——河北梆子普及型读本》即将出版,这将使更多人认识河北梆子、了解河北梆子、爱上河北梆子。
  (摘编自王璇、许晓星《着力打造精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梆子历史悠久,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河北人民喜爱并广为传唱。
  B.河北梆子由山陕梆子蜕变而来,逐渐发展成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逐渐衰落,直至班社纷纷解体,艺人云散。
  C.河北梆子调门高、唱腔难度大,传统艺人认为改得低了就没有原来的味道了,不肯像京剧那样改革唱腔,打造新戏,所以复兴势头不如京剧好。
  D.河北梆子剧院积极求新求变,结合观众喜好,开展线上投票,利用新媒体进行直播,挖掘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创作新剧目,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均谈到了“创新”对振兴河北梆子的作用,材料一强调转变思想的重要性,而材料二则列举了具体的创新举措。
  B.河北梆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发展的尴尬境地,原因有多方面,其中包括河北梆子自身的特点和人的改革出新意识。
  C.习总书记的回信对戏曲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指明了发展方向,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对戏曲传承发展是莫大的鼓舞与激励。
  D.河北梆子《瓦桥关》《荷花淀》这些新剧目为广大剧迷认可喜爱,说明我们在河北梆子的创新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改革路径的一项是( )
  A.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宝莲灯》《秦香莲》《打金枝》《教子》《杜十娘》《钟馗》”等在石家庄拉开帷幕,吸引了老一辈的戏曲爱好者前往观看。
  B.为了精心打造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主创团队曾前往密云水库展览馆等地进行采风调研,反复打磨剧本,融入新时代背景,在唱腔上改革创新。
  C.京津冀河北梆子梅花奖演唱会唱响德州大剧院,此次出演的多为优秀的老艺术家们。老戏迷们又可以听到老戏的核心唱段,目睹老艺术家们的风采。
  D.地方政府向国家申请河北梆子戏曲文化专项资金,通过研讨确定出资金分配对象以及比例方案,以保证河北梆子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的生存及发展。
  4.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请简要分析。
  5.河北梆子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滩上的脚迹茅盾他,独自一个,在这黄昏的沙滩上彳亍。
  什么都看不分明了,仅可辨认,那白茫茫的知道是沙滩,那黑漆漆的是酝酿着暴风雨的海。
  远处有一点光明,知道是灯塔。
  他,用心火来照亮了路,可也不能远,只这么三二尺地面,他小心地走着,走着。
  猛地,①天空瞥过了锯齿形的闪电。他看见不远的前面是黑簇簇的一团,呵呵,这是“夜的国”么,还是妖魔的堡寨?
  他又看见离身丈把路的沙上,是满满的纵横重叠的脚迹。
  哈哈,有了!赶快!他狂喜地跳着,想踏上那些该是过去人的脚迹。
  他浑身一使劲,迸出个更大些的心火来。
  他伛着腰,辨认那纵横重叠的脚迹,用他的微弱的心火的光焰。
  咄!但是他吃惊地叫了起来。
  这纵横重叠的,分明是禽兽的脚迹。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延展着,延展着,不知有几多远。而他,孤零零站在这兽迹的大海中间。
  他惘然站着,失却了本来的勇气;心头的火光更加微弱,黄苍苍的像一个毛月亮,更不能照他一步两步远。
  于是抱着头,他坐在沙上。
  他坐着,他想等到天亮;他相信:这纵横重叠的鸟兽的脚迹中,一定也有一些是人的脚迹,可以引上康庄大道,达到有光明温暖的人的处所的脚迹,只要耐守到天明,就可以辨认出来。
  他耐心地等着,抱着头,连远处的灯塔也不望它一眼。他相信,在恐怖的黑夜中,耐心等候是不错的。然而,然而——
  隆隆隆地,他听到了叫他汗毛直竖的怪响了。这不是雷鸣,也不是海啸,他猛一抬头,看见无数青面獠牙的夜叉从海边的黑浪里涌出来,②夜叉们一手是钢刀,一手是人的黑心炼成的金元宝,慌慌张张在找觅牺牲品。
  他又看见跟在夜叉背后的,是妖媚的人鱼,披散了长发,高耸着一对浑圆的乳峰,坐在海滩的鹅卵石上,唱迷人的歌曲。
  他闭了眼,心里这才想到等候也不是办法;他跳了起来,用最后的一分力,把心火再旺起来,打算找路走。可是——那边黑簇簇的一团。这时闪闪烁烁飞出几点光来,飞出的更多了!光点儿结成球了,结成线条了,终于青闪闪地排成了四个大字:③光明之路!
  呵!哦!他得救地喊了一声。
  这当儿,天空又撒下了锯齿形的闪电。是锯齿形!直要把这昏黑的天锯成两半。在电光下,他看得明明白白,那边是一些七分像人的鬼怪,手里都有一根长家伙,怕就是自己人身上的什么骨头,尖端吐出青绿的鬼火,是这鬼火排成了好看的字。
  在电光下,他又分明看到地下重重叠叠的脚迹中确也有些人样的脚迹,有的已经被踏乱,有的却还清楚,像是新的。
  他的心一跳,心好像放大了一倍,从心里射出来的光也明亮得多了;他看见地下的脚迹中间还有些虽外形颇像人类,④但确是什么只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而且他又看见旁边有小小的孩子们的脚印。有些天真的孩子上过当!
  然而他也在重重叠叠的兽迹和冒充人类的什么妖怪的足印下,发现了被埋藏的真的人的足迹。而这些脚迹向着同一的方向,愈去愈密。
  他觉得愈加有把握了,等天亮再走的念头打消得精光,靠着心火的照明,在纵横杂乱的脚迹中他小心地辨认着真的人的足印,坚定地前进!
  注:本文原载于1934年11月20日《太白》第1卷第5期。三十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江西苏维埃红色政权的一次次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但30年代的中国,已经开始觉醒,面对腐朽没落的黑暗势力,一批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在苦苦地探求着自己、国家、民族的命运。成立于1930年3月的“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带领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工农生活,同各种错误思想与思潮进行斗争。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觉悟与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也遭到失败。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作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簇簇的一团、沙滩上禽兽的脚迹、青面獠牙的夜叉和妖媚的人鱼等构成了黑暗恐怖的世界,说明追寻之路充满艰难与曲折。
  B.远处的灯塔、天明后的日光和心头迸发的火光是可以对抗黑暗的光明力量,这些指引“他”冲破黑暗,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C.文中“沙滩上的脚迹”有三种,分别是禽兽的脚迹、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真的人的脚迹。它们各自都有象征意义。
  D.从“他”寻找、辨认各种脚迹、追求“真的人的足迹”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上世纪30年代革命者坚持前进的战斗精神。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中闪电是锯齿形的,突出了闪电撕裂天空的力量,警醒人认清是非,辨明道路。
  B.②中夜叉一手钢刀,一手金元宝,隐喻黑暗势力镇压革命的惯有手段是威逼利诱。
  C.③中“光明之路”在文中是指“他”经过重重困难后,一直苦苦追寻的人生信念。
  D.④中“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象征着道貌岸然、口蜜腹剑的各种政治欺骗。
  8.“他”不想在黑夜中等待,打算再找路走,最终发现真人的脚迹,在这个过程中“他”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他”对抗黑暗世界、追寻光明之路的经历,给了我们哪些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