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淄博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淄博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0.DEG 11.A 12.C
  13.(1)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2)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
  14.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
  “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是主谓宾结构,“今”是状语,“王”是主语,“以衍为可使将”是动宾结构作谓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将”后断开,所以选D;
  “固用之也”是动宾结构,“固”是状语,“用”是谓语,“之”是宾语,“也”是句末助词,应在“也”后断开,所以选E;
  “听相之计”是动宾结构,“听”是谓语,“相之计”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计”后断开,所以选G。
  故选DEG 。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藉,借助/借给。句意: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B. 正确。相,互相/动作偏指一方,你。句意:互不伤害。/会不答应你。
  C. 正确。句意: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名声传播到国内和国外。
  D. 正确。此之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句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错。原文“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意思是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据此看出原文并未提到“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丧”,使……灭亡;“偃”,取消;“悖”,荒谬。
  (2)“致”,达到;“因”,依据;“宜”,适当。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原文“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据此看出掺留先举例子,说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阙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都丧失,来回答国君不能任用两个大臣。
  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原文“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是假设任用两人,那么势力大的必然会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群臣当中,有的会在国内树立党羽,以便独揽君主的号令;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原文“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意思是把同时任用公孙衍和田需比作同时用牛驾辕用马拉车,认为是一个道理。会累死牛和马,事情也办不成,还会使国家遭到损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正方)管子说:“如果对现实生活感到疑惑,就应该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该看看以往。”古话讲:“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病的人,不可能活命;与灭亡多国家走同样的路的国家,不可能长存。”
  (反方)《吕氏春秋》中说:“见有人因吃东西噎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吃东西,荒谬啊;见有人因乘船淹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乘船,荒谬啊;见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材料二:
  (正方)韩宣王对掺留说:“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说可以吗?”掺留回答说:“不可以。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阙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都丧失。现在您如果同时重用了这两个人,那么两人之中,势力大的必然会在国内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群臣当中,有的会在国内树立党羽,以便独揽君主的号令;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一来您的国家就危险了。”掺留又说:“公孙衍担任魏国大将时,和宰相田需关系不好。季文子替公孙衍向魏王说情:‘大王您难道见过把马和牛套在一起拉车的情形吗?牛和马同驾一车就连百步也走不了。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牛和马都累死了,事情也办不成,而您的国家还会遭到损失。希望大王明察。’”
  (反方)傅子说:“天和地最为神妙,但是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最为英明,但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水与火的本性,是相反相灭的,可是善于运用水和火的人,把炊具放在它们中间,用来煮水做饭,使水与火各尽其用,互不伤害。天下之物,就像水和火一样,为什么要担心它们会互相危害呢?为什么要担忧它们不能各尽其用呢?”
  材料三:
  班固说:“从前王道衰微,诸侯凭借武力互相征伐,当世的君主,好恶不同,因而使诸子百家的学说蜂拥而起,他们各执已见,大力宣扬自己所推崇的理论观点,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争取让诸侯采纳。他们的学说虽然各不相同,但就好比水和火的关系一样,既能相灭,又能相生。”《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个目标却有多种考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5.C
  16.①内容丰富。诗的五、六句写了诗人心、身两个层面的变化,且交代清楚了出现变化的原因;②结构谨严。“岁稔”“天凉”紧扣并照应题目中的“秋中”“暑退”,身心的安泰也为七、八句的“相逢”提供了前提条件。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诗人更加偏爱菊花”错误,诗句意思是人们都喜欢菊花,风儿却在折损兰花。此处没有偏爱谁的倾向。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炼句题可从表达技巧、炼字、情感及结构等方面考虑。
  诗句意思是,丰收的季节能让贫困得到缓解,内心因此安泰;凉爽的天气有益于身体的健康,病体也逐渐好起来。
  “贫心泰”“病体安”写了诗人心、身两个层面的变化,且交代清楚了出现变化的原因,一是粮食丰收,一是天气变凉。这两句内容丰富;
  题目有“秋中暑退”的内容,“岁稔”因为秋天的丰收,照应题目中的“秋中”;“天凉”则因为“暑退”,诗句内容紧扣并照应题目。而身心安泰了才有心情有体力去会友,诗句为七、八句的“相逢”提供了前提条件。五、六两句结构谨严。
  17.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谬、滥、洲、渡、茅、幕等。
  18.A.屡见不鲜(数见不鲜、比比皆是) B.草木皆兵(提心吊胆、惴惴不安) C.得不偿失(适得其反、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19.①糖尿病在老年人中常见
  ②处理好健康与美食的关系(寻求健康与美食的平衡)
  ③健康管理方案也应因人而异(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和后文“司空见惯”并列使用,表明日常生活中运动不充分、饮食不规律的现象很常见,可填“屡见不鲜”“数见不鲜”“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数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B.结合结果“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可知此处指过分担心糖尿病等身体健康问题,可填“草木皆兵”“提心吊胆”“惴惴不安”。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提心吊胆:形容对事情不能放心,非常害怕。惴惴不安:因恐惧担忧而心神不定,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C.此处是针对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的总结,应是指过分担心倒不合适,可填“得不偿失”“适得其反”“舍本逐末”“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意思是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舍本逐末:指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因小失大:形容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得不偿失。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和后文“以糖为名的慢性病,正在‘盯上’年轻人”为转折关系,可推至此处对象为老年人,应填“糖尿病在老年人中常见”。
  ②前文不可辜说美食负,后文列举追求健康的一系列做法,则此处问题应是说要平衡二者的关系,应填“处理好健康与美食的关系”或“寻求健康与美食的平衡”。
  ③此处应顺承“健康管理方案”的话题,对应“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相同,对糖分的耐受度也不相同”得出结论,即健康方案相应不同,应填“健康管理方案也应因人而异”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