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三月联合一模测评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三月联合一模测评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稻米根据其淀粉含量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糯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能够体现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内涵。
  人们根据四季代序和作物生长的自然节律与特性,形成一定的耕作方式、组织形式、合作关系,以保证粮食的收成,其中凝结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作共处之道。以此为基础,南方一些民族逐渐构建起与糯相关的文化事项,涉及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在南方部分民族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与精神气质中,都可以找到糯的身影与烙印。
  数千年前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栽培稻,随着人群的迁徙与流动,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栽培稻大约在公元前350年经过朝鲜半岛或从长江下游渡海传入日本九州,之后又传入日本其他地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采集—狩猎生计,形成了日本的稻作经济和稻作文化。有学者认为,最早传入日本的水稻为“赤米”,即糯稻。糯米至今在日本仍处于祭祀米的地位,过年时以糯米制作的镜饼,是专门祭祀神灵的物品。
  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稻作农业经由淮河流域、山东半岛传入朝鲜半岛,并逐渐发展为当地人主要的生计方式。尽管目前朝鲜半岛的居民不以糯米为主食,但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的食物十分常见,如年糕、糯米鸡、汤团等。年糕在朝鲜和韩国人的年节、民俗生活、祭祀活动及社交礼仪中具有特殊意义,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年糕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现东南亚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水稻种植,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下游、泰国东北部地区都发现了稻作农业的考古遗存。随着中国古代百越族群和苗蛮族群的南迁,糯稻种植逐渐广布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并进入东南亚,成为许多地区栽种的主要稻作品种。老挝的糯稻产量占其粮食总产量的85%,是世界上唯一以糯稻为主粮的国家。在越南等地,糯米食品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也是年节和祭祀的主要物品。
  中国起源的栽培稻,在许多流入地逐渐演变成为地方品种,当地人在此基础上还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一些品种反向传入中国,增加了糯稻的多样性。如清代北京西郊玉泉山脚下的御稻田,曾种植过顺治年间来自朝鲜的糯性香稻;又如196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农林儒135号”,改名为“京引15”,在苏南、浙江一带推广。
  可见,“糯稻文化圈”涵盖了今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他们虽然各自生活在不同国家,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体系,但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共享诸多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
  (摘编自杨筑慧《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
  材料二:
  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有许多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人-稻鱼鸭-田”复合生计系统。它由人、稻、鱼、鸭、田5个要素组成。
  “人”主要指百越民族后裔的7个民族以及苗瑶民族。经过千百年的相互适应和演化,“人”的生理器官与糯米的黏性达到了一种高度适应。比如,“糯稻文化圈”以外的人,连续吃上两三顿糯米饭后,就会引起肠胃不适及其他症状,但“糯稻文化圈”内的人却不会有这种反应。
  随着人口的增加,“糯稻文化圈”内的人们为解决生存问题,只能开山造田;但原有糯稻品种又不能马上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只有通过不断的人工选育和试种,让选出的糯稻品种与新环境达到一个最佳相互适应状态,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型品种就诞生了。选育出来的这些新品种还要适应鸭子和鱼儿的生存,矮秆水稻鸭子容易“偷吃”到谷穗,鱼儿长大后,需要较深的水域才能健康成长。
  百越先民从事“饭稻羹鱼”的生活,养鱼是为了吃鱼方便。鲤鱼是世界上最早被养殖的鱼类,《诗经》中就记载有周文王凿池养鲤的事情。鲤鱼属于底栖(水的下层)杂食性鱼类,荦素兼食,常拱泥摄食。人们就利用鲤鱼的这些特点,使其与水稻一起生长,为稻田松土、吃掉一些不利于水稻生长的杂草和水生动物。除此之外,鲤鱼的粪便还可以肥田。苗民耕种的都是山高路远的梯田,制肥和运肥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鲤鱼与水稻的生长期基本一致,不但能为苗民解决肥料问题,还能获得大量的鲤鱼。
  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可能要迟于养鱼。不过,至少在北魏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鸭子具有杂食性的特点。鸭子吃的虫类比鱼类更广,能吃掉寄生在秧苗上的各类害虫。但要注意放养鸭子的时间点,只有等秧苗返青[注]后,才能把雏鸭放入稻田,然后鸭子、鱼儿与糯稻一起“成长”。
  由于“糯稻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处于云贵高原与湖南、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居民多傍山为田。“山高林密,土质较厚”,是开凿高山梯田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水源不枯竭,农民一般不会把梯田周围的森林砍掉。即使某一高山适合全部开垦成梯田,农民也会保留梯田上方的森林。梯田刚开垦出来是不能种水稻的,因为土壤肥力不够,收获太薄,因此,新的梯田一般要养一两年鲤鱼成为熟田后才种水稻。
  (摘编自杨成《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
  【注】返青: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的一段时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一些南方民族在种植糯稻的过程中构建起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事项,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B.糯稻通过不同途径由中国向外传播,逐渐成为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形成了“糯稻文化圈”。
  C.中国引进许多外国优良的糯稻品种,并在苏浙一带推广种植,解决了我国糯稻长期以来品种单一的问题。
  D.“饭稻羹鱼”这种传统的生活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吃鱼问题,还能利用鱼与水稻的关系,解决部分虫害及肥料等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糯稻不仅是东亚及东南亚各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物质载体。
  B.“糯稻文化圈”的人因生理的特殊性对糯米的黏性天然适应,他们如果到老挝旅游,就不会不适应当地饮食。
  C.鸭子和鲤鱼均具有杂食性特点,但鸭子的放养时间比鲤鱼的放养时间晚,这是因为鸭子吃的虫类比鱼类更广。
  D.“山高林密,土质较厚”之地适合开垦为梯田,与土层厚才能长出密林,而密林能为梯田提供水源密切相关。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介绍了稻米的类别,引出“糯稻”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B.材料一列举出许多明确的时间节点,以此来清晰地呈现栽培稻的传播、演化过程。
  C.材料二只论述了人、稻、鱼、鸭、田5个要素的内涵,缺少对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论述。
  D.两则材料论证语言都较为通俗平易,但材料二比材料一更生动,如“偷吃”“成长”等。
  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下列图示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稻、鱼、鸭、田5个组成要素相辅相成,协同进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B.人居于系统的核心,负责水田的开垦与维护、鱼鸭的收放、糯稻的种植及收割。
  C.水田是系统的环境基础,森林及不利于水稻生长的生物都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
  D.鱼和鸭既可清除虫害与杂草,也可为水田提供肥料,但在系统中仅起环境支撑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均提及“糯稻文化圈”,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 园范小青孙良每天坐在竹园边,他是个残疾人,整个下半身是不能动的。
  孙良是工伤,所以开始常常有人来看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
  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孙良的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
  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①你下下棋吧。”
  孙良说:“好的。”
  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但是总会有不甘心失败的和没有领教过孙良棋术的人来和孙良下棋,孙良再一一地杀败他们。
  孙良没有了对手,孙良的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了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
  凡是远道来的人,孙良的母亲必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孙良的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
  邻居都说:“这老太太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
  邻居跟她说:“你儿子虽然瘫了,他的手还好,你让他帮你做点事情,你也好歇歇了。”
  孙良的母亲说:“这一点点事情我能做。”
  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
  孙良对他的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
  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
  孙良说:“我没有数。”
  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
  孙良说:“②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
  母亲说:“是的。”
  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
  孙良说:“妈,你不要这样费劲,这地,随便怎么擦擦就行了。”
  母亲说:“我不累。”
  “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孙良说。
  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
  孙良到底还是败了,他是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
  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时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站在竹林边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
  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的,叫他跟孙良下一下。”
  孩子不肯。
  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的。”
  孩子想了想,说:“③要来就不要让。”
  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
  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
  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
  十年以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孙良还坐在竹园那里,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
  大学生说:“来一盘棋。”孙良说:“好的。”
  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反而退步了。”
  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五花八门,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比起来孙良的见识就不如大学生了。
  不下棋也不说话的时候,大学生就画竹园,他说:“我小时候看别人画竹园,总是很羡慕。”
  现在大学生觉得他也可以画画竹园了,可是他画的竹园没有一张能使他自己满意的。大学生很沮丧,他把那些画撕了,重新再画,画了又再撕。
  孙良说:“你别画了,还是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说:“好的。”
  大学生又输了,他的情绪很不稳定。
  到傍晚的时候孙良的母亲回来了。她退休了,申请了一个执照,批些小玩具卖。生意不算很好,她每天都去。
  孙良的母亲出摊回来,把那些玩具堆在一边。大学生看到那些东西,想起了他自己的童年时代。他过去翻那些玩具,拿出几颗玻璃弹子,蹲在地上打起弹子来。
  孙良和他的母亲看着他笑。
  大学生后来站起来,说:“再下。”
  孙良就和他再下一盘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了,这时候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
  孙良问:“为什么?”
  大学生说:“④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
  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
  大学生还是看着孙良,他希望孙良再往下说。
  孙良问他:“你懂不懂?”
  大学生说:“我不懂。”
  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
  孙良指指他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道。”
  大学生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
  大学生在孙良家吃了饭,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
  孙良说:“⑤你再过五年来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一直记着孙良这句话。
  过了五年,工程师敲响了孙良家的门。
  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
  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
  竹园已经没有了,这一带拆迁,旧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孙良家也有一小套,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间。
  孙良的母亲已经去世。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
  “好的。”孙良说。
  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竹园已经没有了。”
  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
  “竹园就在这底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写孙良残疾后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母亲的老去”“孩子的长大”是小说刻画孙良形象的两个维度。
  B.母亲拒绝邻居让孙良动手做事的建议,一是因为心疼儿子,二是因为自己还能做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
  C.竹园的形象与棋盘相关联,蕴含人要在各自的境遇中找准位置、活出生命意义的哲理,也说明自然能启迪人的心灵。
  D.“竹园就在这底下”言简意深,小说以此作结,既呼应上文情节,也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的主题。
  7.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的“吧”字,含有对孙良排遣寂寞的引导与建议,也含有对孙良下棋意愿的试探,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
  B.②③两句句式不同,语气有别,前者相对委婉,后者斩钉截铁,但在表现人物自尊的心理方面有相似之处。
  C.④句中“占尽了竹园的地气”的说法,说明大学生对下棋有了新的感悟,对孙良与竹园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⑤句中“五年”这一时限,是告诫大学生需要沉淀内心,修炼棋艺,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
  8.小说的主体部分由简洁的对话构成,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竹园”与《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一样,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