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全卷浏览

江西省鹰潭市一中2012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选出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
  A.尽管jìn 压轴戏zhòu 卷帙浩繁zhì 碑帖tiě
  B.龋齿yǔ 文绉绉zhōu 量体裁衣liàng 漱口shù
  C.露脸lòu 血淋淋xiě 惊魂甫定fǔ 剽悍piāo
  D.包扎zhā 涨工资zhǎng 书声琅琅láng 刹那chà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狭隘 一炷香 和盘托出 怦然心动
  B.装潢 哈密瓜 成群结对 以逸待劳
  C.缘分 掉书袋 音相制品 张皇失措
  D.稼接 座右铭 渡过难关 真知灼见
  3.选出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改善,玉器收藏的 越来越盛,人们不仅喜欢佩戴、把玩玉器,还把收藏玉器作为一项投资。一些玉器商人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大量仿制古玉器, 玉器收藏爱好者,已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 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 的局面。
  A.风俗 蒙骗 进而 鱼龙混杂 B.风俗 诱骗 进而 鱼目混珠
  C.风气 蒙骗 因而 鱼目混珠 D.风气 诱骗 因而 鱼龙混杂
  4.选出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 ( )
  A.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作保证。
  B.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在这白眼和青睐对比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C.影片《唐山大地震》首播后就取得5个亿的票房收入,成功原因是讲述了一个被撕裂的亲情故事所致。
  D.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三季度还能保持持续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 ,
  , , 。 ,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对这一资源的需求。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大国
  ②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
  ③一些国家更是看准了便宜的“中国货”
  ④甚至连国际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中
  ⑤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
  ⑥作为世界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
  A.⑥②①③⑤④ B.⑥①②⑤④③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⑥⑤④③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四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兵十余万南下,准备攻打许昌,消灭曹操。曹操兵少粮缺,以劣势迎击袁绍,两军相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绍而投降曹操。曹操采纳许攸的计谋,领兵抢走了袁绍在乌巢屯积的粮草,袁绍的军队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三国演义》)
  B.一日,众人在大观园芦雪庵联诗,凤姐起头“一夜北风紧”,大家纷纷接句,宝玉又落后了,众人罚他去栊翠庵妙玉处乞梅来。宝玉冒雪前去 ,向妙玉好言相求,求到一枝佳梅。岫烟、宝琴等人又就景写了几首《咏红梅花》。(《红楼梦》)
  C.贝西姨婆脾气古怪,对驴子非常敏感,驴子从门前的草地上经过是她一生最为气愤的。她特立独行,敢说敢做,不顾世俗的眼光,略带男性气质,偏重理性,但是她博爱、善良、仁慈、重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D.堂•吉诃德把风车当做巨人,把风车的翅翼看成是巨人的胳膊,要上前厮杀。当他向第一架风车扑去时,刚好一阵风吹来,把他从风车上摔了出去。亏得桑丘上来搀扶,他才爬起来。当天,他们在林子里度过了倒霉的一夜。(《堂•吉诃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龙的原始雏形
  ①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②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③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④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⑤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邀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⑥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⑦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⑧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⑨据研究,龙崇拜起源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母系氏族时期的人们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奥妙,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图腾”一词较早见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我的亲属”,强调 “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大多数为动物。
  (摘编自公隋《龙年说龙》)
  7.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便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估计是原龙形象的一种。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的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在洪水泛滥时躲避灾难,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其传承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区别在于:红山人仅仅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半坡人却希望拥有超自然力。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 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