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安徽省淮南、淮北市2012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安徽省淮南、淮北市2012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文化中,“龙”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象征物而存在了。但是,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龙,还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②近代以前,中国文化中“龙”的原形,原本就是天上的龙,即夜空中的苍龙七宿。华夏先民仰观天文,以察时变,根据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判断时令。他们将周天环绕赤道旁的星星划分为二十八宿,作为天文坐标。二十八宿又按四方分为四组,每组七宿,称为四象。四象当中,古人尤其关注苍龙七宿,这不仅是因为苍龙群星明亮璀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在上古时期,苍龙七宿的出没运行正好跟一年四时的循环相吻合。
  ③《周易》中对“龙”的阐发,说的就是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地面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春天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九五,飞龙在天”,夏天的龙星腾跃彪炳于南方的夜空。此时,龙星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故称“飞龙”。“上九,亢龙有悔”,秋天的龙星,开始从最高点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则是秋末冬初的龙星。此时,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开始潜入西北方的地面,故称“无首”。
  ④苍龙群星周行四野,标识四时,昭示着大自然四时轮回的时间节律。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星就成为天道的象征。在古代,只有帝王才有通天的权力,因此,也只有帝王才有观察天象、颁历授朔的权力。于是,龙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龙”从真龙天子的徽章,转变为华夏民族的象征,这一“世俗化”的转变发生于晚清,其背景自然是专制皇权的瓦解,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具体追溯起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在“龙”的地位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国旗是民族国家的象征。清朝把龙绘制在国旗上,表明龙已经从皇家的徽章变成了全民的图腾。由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战舰和商船纷至沓来,为了辨别船只,清朝国旗应运而生。龙旗一旦从天子旗号变为国家旗号,龙的象征也就不再仅仅为皇帝一人所独占,而是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清朝的黄龙旗随着使节、商船、留学生和华侨走出国门,进入西方人的认知和想象。从此之后,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一切都和龙结下不解之缘。
  ⑤随着清朝的崩溃,清朝的黄龙旗也颓然委地。但是,“龙”作为民族标志的意义却在最广大的民众中留存下来。历经此后的风云变革,依然深入人心,产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生于不同岁月的中国人一共有十二个生肖,但是,普天下的华夏儿女却有一个共同的“属相”: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选自刘宗迪《拨云见日寻“龙”踪》,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文化中“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因其地位崇高、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B.龙的原形在近代以前指的是夜空中的苍龙七宿。
  C.作为天道的象征,龙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D.龙在晚清时期变成了全民的图腾,后来成为普天下华夏儿女的共同“属相”。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强调“龙”内涵丰富,但同时也指出“龙”不是民族的图腾。
  B.二、三两段主要介绍苍龙七宿的由来,并引用《周易》的文字予以佐证。
  C.四、五段揭示了龙星从帝王专属演变成民族象征的这一世俗化转变过程。
  D.文章介绍了“龙”文化的演变,批判了将“龙”作为帝王权力象征的观点。
  3.从文章内容看,苍龙群星的运行有怎样的规律?(3分)
  答:
  二、(3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木华黎,札剌儿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窟洼。有五子,木华黎其第三子也。生时有白气出帐中,神巫异之,曰:“此非常儿也。”及长,沈毅多智略,猿臂善射,力挽二石强。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侍太祖,俱以忠勇称,号掇里班曲律,犹华言四杰也。
  太祖尝失利,会大雪,失牙帐所在,夜卧草泽中。木华黎与博尔术张裘毡,立雪中,障蔽太祖,达旦竟不移足。一日,太祖从十余骑行溪谷间,顾谓曰:“此中或遇寇,当奈何?”对曰:“请以身当之。”既而,寇果自林间突出,矢下如雨。木华黎引弓射之,三发中三人。其酋呼曰:“尔为谁?”曰:“木华黎也。”徐解马鞍持之,捍卫太祖以出。寇遂引去。
  辛未,从伐金,薄宣德,遂克德兴。壬申,攻云中、九原诸郡,拔之,进围抚州。金兵号四十万,阵野狐岭北,木华黎曰:“彼众我寡,弗致死力战,未易破也。”率敢死士,策马横戈,大呼陷阵。帝麾诸军并进,大败金兵。追至浍河,又败之,僵尸百里。
  甲戌,从围燕,金主请和,北还。命统诸军征辽东,次高州,卢琮、金朴以城降。乙亥,裨将萧也先以计平定东京。进攻北京,金守将银青率众二十万拒花道逆战,败之,斩首八万余级。城中食尽,契丹军斩关来降,进军逼之。其下杀银青,推寅达虎为帅,遂举城降。木华黎怒其降缓欲坑之,萧也先曰:“北京为辽西重镇,既降而坑之,后岂有降者乎?”从之。
  庚辰,复由燕徇赵,至满城。武仙以真定降,承制以仙权知河北西路兵马事。史天倪进言曰:“今中原粗定,而所过扰纵兵抄掠,非王者吊民之意也。”木华黎曰:“善。”下令禁别掠,所获老稚,悉遣还田里。军中肃然,吏民大悦。
  癸未春,复攻下河西堡寨十余。三月,渡河还闻喜县,疾笃,召其弟带孙曰:“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汁京未下耳!汝其勉之。”薨,年五十四。
  (选自《元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诸军并进 麾:旗子
  B.高州 次:驻扎
  C.渡河还闻喜县,疾 笃:(病)重
  D.擐甲执锐四十年 垂:接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失牙帐在 若属皆且为
  B.裨将萧也先计平定东京 余与四人拥火
  C.木华黎怒其降缓欲坑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汝勉之 尔无忘乃父之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华黎是元太祖的重臣猛将,他出生时有令人不解的怪异现象,长大后臂长力大。
  B.木华黎忠诚勇敢,从善如流,他听从劝谏,禁止剽掠,放还被俘老少,深得人心。
  C.木华黎沉毅多智,知人善任,萧也先、寅达虎等人都是他统一中原时的手下大将。
  D.木华黎戎马一生,纵横驰骋,东征西讨,骁勇善战,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一日,太祖从十余骑行溪谷间,顾谓曰:“此中或遇寇,当奈何?”(5分)
  (2)今中原粗定,而所过犹纵兵抄掠,非王者吊民之意也。(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8.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边塞景象:
  作用:
  9.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