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

全卷浏览

安徽省合肥168中学·皖智教育联谊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
  苏红香

  山川之美钟于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某一地域的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乡土文学中更是描绘了许多带有地理标志的“故乡”,构成作品的文化空间坐标。如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老舍的北平,萧红的呼兰河、师陀的果园城、孙犁的白洋淀等等。但是,虽然同样是传递地域文化,作家所内化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品,是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冷静的目光审视“家园”里发生的一切,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则体现了一种依恋型的情感取向。
  从叙事视角来看,鲁迅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思孝“故乡”牛里的人与物。但并不是说他不热爱他的乡土,相反,鲁迅有着很强的乡土情结,虽然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故乡情境的不满,流露出对故乡人事的揶揄。“唯有爱,才有恨”,正是希望它改变原有状况,才有如此迫切的愿望。鲁迅本身的生存空间是广阔的,在现代文坛上,他一直活跃在文化中心。他在北京、上海都曾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鲁迅乐于接受都市生活,同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上海也接纳了他。他毫无顾忌地将“未庄”上的一切展露在读者面前,用开放的空间意识形态让读者看到鲁迅作品中的“故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中国乡土文学中,作家把乡村作为“怀念与追忆”以及“融入”的对象。因为精神的贯注和理念的统摄,乡村的所指由形而下的某一地理位置,变成了关照者的精神寓所和灵魂栖息地,它被置换为“家园”。乡土文学里的这种空间转换,无形中赋予乡土小说以诗化特性,在叙事者当下的时空与过去的时空存在着一个时间跨度,诸多韵味都生成于这个跨度之中。两个时空、两种生存遭遇暗含在这个跨度中,在这长长的跨越过程中,是作家们对乡土及传统文化的依次诗意回眸,这种回眸要么是一种冷静的思考,要么是一种温暖的依恋。
  当乡村的生活方式逐步与都市生活方式接轨之后,乡土文学中的那些诗意特征也将逐渐为都市文化的现实指向所取代。目前尚处于交替状态,同时也是尴尬状态,即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的单薄和都市文学在叙事对象选择方面的迷茫。因为缺乏乡土生活的记忆经验,当代作家对于乡土文学的创作更多地是基于一种想像,按照德国学者沃尔夫•伊瑟尔对于想像的理解,想像一方面包含着作家主体对演说对象的选择和重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家主体对于言说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在选择、重组和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导致乡土与其他有关概念的错位,有可能引入“农村”、“家园”、“荒野”等其他概念。其实,这四者在表现内容上是有差异的。乡土依靠血缘和地缘人伦的温情来维系,农村基本依靠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来维系,家园依靠言说者信仰的激情和理念来维系,荒野则表现为所有这一切的流失。这四者当中,“乡土”的空间意识特征最为鲜明。因而,依靠乡村想像进行创作,对乡土文学的外在空间特征和内在空间特征都无法准确地把握。当然,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拓展乡土文学的诗意空间和文化空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选自《文学教育》)
  1.下列对“乡土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文学描绘带有地理标志的“故乡”,构成作品的文化时空坐标,形成故乡的特有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
  B.乡土文学里的空间转换,无形中赋予乡土小说以诗化特征,诸多韵味都生成于叙事者当下的与过去的时空存在的时间跨度。
  C.中国乡土文学中,作家把乡村作为“怀念与追忆”以及“融入”的对象,乡村已经变成了关照者的精神寓所和灵魂栖地。
  D.目前乡土文学的空间意识单薄,当乡村的生活方式逐步与都市生活方式接轨之后,乡土文学的诗意特征也将逐渐弱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介绍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冷静的目光审视故乡,而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体现厚爱乡村的情感倾向。
  B..第二段介绍鲁迅在作品中常流露出对故乡情境的不满和对故乡人事的揶揄,这情境阻止不了鲁迅的乡土情结,真可谓“唯有爱,才有恨”。
  C.第三段介绍在这时间的跨越过程中,是作家们对乡土及传统文化的依次诗意回眸,这种回眸既是一种冷静的思考,又是一种温暖的依恋。
  D.第四段介绍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下,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尚处于交替状态,拓展乡土文学的诗意空间和文化空间是前进航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叙事视角来看,鲁迅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思考“故乡”里的人与物。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说明鲁迅不热爱他的乡土。
  B.鲁迅拥有开放的空间意识形态,毫无保留地将“未庄”上的一切描绘出来,使读者看到他作品中“故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C.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尚处于尴尬状态,当代作家对于乡土文学的创作都是基于一种想像,原因是缺乏乡土生活的记忆经验。
  D.因为‘乡士”的空间意识特征最鲜明,依靠乡村想像进行创作、把握对乡土文学的外在空间特征和内在空间特征是极其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燮,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人。生而端粹专静,乳媪置盘水其前,玩视终日,夜卧常醒然。少长,读东都《党锢传》,慨然以名节自期。入太学,登进士第,调江阴尉。
  浙西大饥,常平使罗点属任振恤。燮命每保画一图,田畴、山水、道路悉载之,而以居民分布其间,凡名数、治业悉书之。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征发、争讼、追胥,披图可立决,以此为荒政首。除沿海制属。连丁家艰,宁宗即位,以太学正召。时朱熹诸儒相次去国,丞相赵汝愚罢,燮亦以论去,自是党禁兴矣。久之,为浙东帅幕、福建常平属、沿海参议。
  嘉定初,召主宗正簿、枢密院编修官,权考功郎官、太常丞、知江州,改提举江西常平、权知隆兴。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因对,言:「陛下即位之初,委任贤相,正士鳞集,而窃威权者从旁睨之。彭龟年逆知其必乱天下,显言其奸,龟年以罪去,而权臣遂根据,几危社稷。陛下追思龟年,盖尝临朝太息曰:'斯人犹在,必大用之。'固已深知龟年之忠矣。今正人端士不乏,愿陛下常存此心,急闻剀切,崇奖朴直,一龟年虽没,众龟年继进,天下何忧不治。」「臣昨劝陛下勤于好问,而圣训有曰:'问则明'。臣退与朝士言之,莫不称善。而侧听十旬,陛下之端拱渊默犹昔也,臣窃惑焉。夫既知如是而明,则当知反是而暗。明则辉光旁烛,无所不通;暗则是非得失,懵然不辨矣。」
  迁国子司业、秘书少监,进祭酒、秘书监。延见诸生,必迪以反躬切己,忠信笃实,是为道本。闻者悚然有得,士气益振。兼崇政殿说书,除礼部侍郎兼侍读。时史弥远主和,燮争益力,台论劾燮,罢之,以宝文阁待制提举鸿庆宫。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奉祠以卒。
  燮初入太学,陆九龄为学录,同里沈焕、杨简、舒璘亦皆在学,以道义相切磨。后见,九龄之弟九渊发明本心之指,乃师事焉。每言人心与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与天地相似。学者称之曰絜斋先生。后谥正献。
  (《宋史•袁燮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平使罗点任振恤 属:委托
  B.连家艰,宁宗即位 丁:遭遇
  C.明则辉光旁 烛:烛光
  D.然不辨矣, 懵:无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慨然名节自期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自是党禁兴矣,久壮也,犹不如人
  C.窃威权者从旁睨之 取之于蓝,青于蓝
  D.乃师事 或师,或否焉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浙西发生大饥荒时,袁燮主动请缨,负责百姓的救济工作。因这次救荒工作做得最好,被任命为沿海制属;宁宗继皇帝位后,用太学正职位来征召他。
  B.袁燮认为,尽管彭龟年由于检举窃取权威的人的奸诈而获罪遭贬,但只要皇上尽快听取切实的言论,嘉奖朴实正直的行为,许多彭龟年会接着进用的。
  C.袁燮兼崇政殿说书,任命为礼部侍郎兼侍读时,史弥远主张议和,而袁燮坚决地反对史的这一主张。由于御史台上奏弹劾袁燮,于是袁燮就被罢职了。
  D.袁燮曾入太学,与陆九龄、沈焕、杨简、舒玩等互研道义,并用之相互激励;后来由于见到陆九龄弟弟陆九渊发自于本心的宗旨,于是拜陆九渊为师。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侧听十旬,陛下之端拱渊默犹昔也,臣窃惑焉。(5分)
  译文:
  (2)时史弥远主和,燮争益力,台论劾燮,罢之,以宝文阁待制拇举鸿庆宫。(5分)
  译文: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