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浙江省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训练评估语文试卷(一)

全卷浏览

浙江省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训练评估语文试卷(一)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缫(cháo)丝 荨(qián)麻 给(jǐ)予 虚与委蛇(yí)
  B.焙(bèi)干 渊薮(sǒu) 稍(shāo)息 酒阑灯灺(xiè)
  C.谮(zèn)言 巨擘(bò) 咯(kǎ)血 沐猴而冠(guàn)
  D.颔首(hàn) 游弋(yì) 楔(qì)子 乍暖还(huán)寒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如果说王朔的文学一直以顽童的姿态对即存意识形态极尽挑战、挖苦和揶揄之能事,王小波则是对它完全不措理,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
  B.长期以来,国人并不习惯政冶论争,社会上弥漫着一种剑拨弩张、咄咄逼人的气氛,论争中,非左即右,非黑即白,帽子标签满天飞。
  C.交朋结友需要真心真情,像冯小刚一样“非诚匆扰”,以“诚”相待;像潘石屹一样“吵而不散”,以“知”相和;像王刚一样“既往不究”,以“度”相处。
  D.景区门票“涨声一片”,只能将国内大多消费水平不是很高的民众越推越远,将本该众乐乐的美景束之高搁,长远看来是得不偿失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降准,央行显得颇为踌躇,尤其是7月份以来央行令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再三落空,而是以逆回购滚动操作来平抑资金压力。
  B.古代学者皓首穷年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吐珠玑,咀嚼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抻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C.“心理化”“诗化”小说虽涉及人事,但并不追求鲜明可感的人物塑造,而是集中笔力,深入探索人的生存感受和灵魂堂奥,并注重氧围、意境、情调的营造渲染。
  D.懒惰是更初始的原因,正是大多数人的懒惰造成了普遍的平庸,使得少数操守高洁特立独行之人生活在人言可畏的环境中,而这便似乎使怯懦有了理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鲁迅说,“看客”是“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这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似乎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被看着给看客提供了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B.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当前仍然是社会需要同杜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这两个方面各自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社会矛盾的表述应作适当的调整。
  C.不为任何人,自己就是最大的理由,不苟且、不应付、不模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作世界呼吸吐纳的接口,这就是尊严的来处。
  D.老子说“大制不割”,大生命必是完整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它致力于对生命整体的把握,拒绝对生命权力分割,拒绝割裂生命“大制”的任何理由。
  5.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空气净化活性炭”下定义。(3分)
  ①空气净化活性炭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活性炭。
  ②空气净化活性炭的原料可以是果壳炭,也可以是煤炭。
  ③空气净化活性炭是专门用于净化被污染空气的忧质活性炭。
  ④空气净化活性炭必须由硬度大、强度高、孔隙为微孔的活性炭构成。
  6.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4分)
  青石板 黄昏 细雨 渐沥 迷蒙
  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此外,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比重。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此后,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大一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国家号令统一于中央,重要事务决定于中央。秦汉以降,尽管知识界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讨论时有发生,但并未产生重要的实际政治影响,“不过迂儒之常谈”。“封建”不可行,逐渐成为精英阶层的重要共识,清朝乾隆皇帝更明确表示:封建、井田“必不可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明代,“国家罢除丞相,设府、郡、院、寺分理庶务,事权归于朝廷”,皇帝实现了对国家重要政治权力的垄断。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
  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在18世纪以前,统一问题,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中原地区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冒顿一统漠北,即在蒙古高原建立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与中原地区相抗衡。甚至汉朝文景之世,中原统治者也不得不致书承认匈奴单于的势力范围。武帝时虽北击匈奴,然数十年后,又不时为患。降及魏晋南北朝,北方更陷于分裂混战状态。唐宋时期,中原和边疆民族的统一问题仍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元朝有过短暂的大统一,但不久即被推翻,继之而起的明朝,又不得不修长城以御蒙古。只是到了清朝,统治者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方将历代未能很好解决的蒙古、新疆、西藏等问题,均予以比较圆满的解决。是时,中央设有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边疆驻军设防,维护领土主权完善。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体,是国家统一最重要的推动者、组织者,而国家统一的完成,又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权威,也将“大一统”政治传统推向了极致。
  (选自2012年4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8.下列对“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的大一统观念,自秦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政治追求。
  B.中国古代君权至上的郡县体制,完全不同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
  C.罢除丞相、事权归于朝廷的明代,权力集中,皇上独裁,垄断了国家重要政治权利。
  D.直至清朝,君权之大更是无以复加,神圣不可侵犯,天下大事,皆由皇上一人定夺。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秦到清,在中国社会政冶中,君主专制的郡县体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B.实理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是明清两朝在新时代实行“大一统”政治的核心任务。
  C.清以前,历代中原地区中央政府都没有解决好与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统一问题。
  D.在殖民势力东来的国际环境下,中央集权对完成国家统一、维护中国主权至关重要。
  10.结合文本,概括作者认为“‘大一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的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消失的油布伞
  马卫巍

  油布伞消失了。
  我翻遍每个角落,都没有找到它的影子。那是一把重重的油布伞,小时候,我想把它举过头顶,得需要很大的力气。我记得它和我一般高的,即便高出一点,也仅仅是过头顶而已。散发着潮湿气息的油布上面,闪烁着斑斑点点的水渍,有些发黄,也有些昏暗。整把伞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味道,像槐花的清香,又像田野中蒲公英的气息。
  油布伞本应是油纸伞才对。有点斑驳的伞柄是湘妃竹做成的,抑或是一种淡竹,颜色中凝露着发乌的眼睛,沁润着点滴泪光。但是,这种竹子到了手中,在轻轻的摩挲之间,每一寸骨骼又会渐渐饱满起来。它用冰凉的身体迎接另一个身体,并且被感染了微妙的温度。那些伞骨像螃蟹张扬的肢体,有条不紊地排列着——清瘦、冷峻,还有一点严肃。多年之后,我再回忆起伞骨时,仿佛看到了祖母身上一根根嶙峋的肋骨,有些触目惊心。即便折叠起来,也是皱纹里的叹息,挥之不去。
  油纸早在多年前已经烂掉了。北方干燥的天气使它过早夭折。一面淡青色的油纸,几笔水墨,便勾勒出了江南娇美柔情的女子。山在远处,树在远处,思念也在远处,它们消失在油纸的尽头,留下无尽的想象。女子的眼神中滑落点点晶莹,在梦里,她与情郎相会。时间将油纸撕裂,将水一般的女子撕裂,将遥远的山与水撕裂,也将梦里的爱情撕裂。撕裂一切,伞柄与伞骨竟然有一些狰狞。没有伞面支撑,伞骨好像风雨中漂泊的孩子,零零散散地遗落在院子的每个角落。
  奶奶小心翼翼地把每一条伞骨捡起,穿插在伞柄上面,然后用自制的油布,慢慢地把它支撑了起来。当然,这把伞也一下子变得丑陋无比。在我眼中,奶奶亲手把一个水乡的美丽女子变成了加害白雪公主的老巫婆。见证美丽到消亡的过程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美丽应该永远存在,即便终会消失,也应该隐藏在心中。这是秘密,是秘密就需要保守。
  但是,奶奶依旧很喜欢它。
  我曾记得,在每一场萧瑟的秋雨中,她都会撑起这把笨拙的油布伞,颤悠悠地漫步在巷子里。那些雨丝是往事的追忆,不停地降落下来,打入心扉。巷子的土墙经历了一个世纪,漫长而又悠远,她把自己埋在里面。有时候,爷爷也会陪着她出来,油布伞撑起了两个人的世界。他们曾在南方生活了十一年,在那里生了三个孩子。这把伞是生活的起点,风雨中,他们一路慢慢走来。爷爷尽量向外探着身子,大面积留给有点胖又有点矮的奶奶,伞面上滴落的雨珠打破了巷子的宁静,喃喃中,是他们两个人永远不老的秘密。
  燕子,燕子。对于这种景象,我一直把奶奶当成一只燕子,一只年老的燕子。她跟随爷爷从南方来到北方,就再没踏出村子半步。大多时候,盘坐在炕头,戴着老花镜,双手勾着一种用棉线织成的花布。那双手布满了斑驳的陈年痕迹,是一条条干涸的河流。整个下午,奶奶把自己埋在窗子射进来的阳光里。爷爷坐在圈椅上面,听着“马奚杨谭”,听着“梅尚程荀”,偶尔,也有单田芳的评书。他的右手食指异常突出,不紧不慢地敲打着桌面,好像一只跃动的甲虫。一壶茶,两只碗,茗气弥漫了整间屋子。爷爷将一只茶碗端到奶奶近前,两个人便沉默在落寂的阳光里。
  油布伞就在桌子的一角,爷爷把它竖在那里,有些突兀。在屋子里,它的位置无疑是最高的,能够看到每个地方。锣鼓铿锵,丝竹之乐,都在伞柄与伞骨的折叠处形成经久不息的回响。茶的香气沁润了厚厚的油布,使它四周闪起了一圈光亮,平常时候,它会散发出一缕茉莉的味道。我相信,它记录了他们的每一句话。每条油布与伞骨接触的边缘,被奶奶用一种自制的麻绳捆了起来。麻绳是红色的,这种颜色和伞骨的暗紫色、油布的灰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即便是这样,依旧被奶奶布局得非常巧妙。捆扎处留有一段段麻绳,轻飘飞扬,散落很多记忆。
  不得不承认,对于这把略显笨拙的油布伞,我慢慢地觉得它好看起来。因为,每一个早晨,只要到了奶奶家,我都会看到它,它和爷爷、奶奶是等同的,不可忽视。有一次,奶奶曾对我说:以后这把伞会传给你,当你的成年礼物。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很认真,不是开玩笑的样子。我似懂非懂,但不敢正视她的眼睛。在奶奶等待我的回答中,我使劲点了点头。
  可是,这把伞终究是消失了。它不可预见地走到了别处。但我可以肯定,奶奶去世后,这把伞并没有同她葬在一起。在后来,爷爷曾多次望着油布伞怔怔出神,偶尔还会喃喃地说几句话。油布伞成了连接另一个世界的信物。
  巷子里没有了油布伞,冗长的过道就显得阴沉了许多,破败的院落遮蔽了所有,看不到沉落的夕阳。爷爷步履蹒跚地走出来,身后是一双空洞无期的双眼。一只蝙蝠慌慌张张地逃出来,撞入即将黑暗的天空,消失不见。这时候,我又闻到了槐花的味道、蒲公英的味道、茉莉的味道。天空中张扬这一根根巨大的伞骨,笼罩了整个世界。
  是的,那是一把油布伞,就是那把油布伞。
  (选自2013年第4期《湖北招生考试》)
  11.简析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12.作者为什么“一直把奶奶当成了一只燕子”?(3分)
  1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4.文中反复写到“槐花”“蒲公英”和“茉莉”,有何用意?(4分)
  15.联系全文,概括“油布伞”的象征意义。(5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