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其它试卷 > 浙江省201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浙江省201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8题。
  人的潜能是多元化的。因此,所谓的创新型人才也绝非仅仅是学术意义上的创新。学校教育究竟如何能够顺合人的自然禀赋来挖掘人的潜能?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感言或传记中,我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对每个人而言,好奇心最初本是无功利的,它不过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或社会互动过程中,好奇心可能会逐渐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在不同阶段,能够持续地给予这种好奇心以呵护,以智慧性的引导,所谓人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开掘。
  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现实,好奇心的满足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而言几近于一种奢侈。漠视人的好奇心,甚至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之的体制化教育,在单纯的知识理解或获得上或许是不坏甚至是不错的,但是,在人的各种潜能开掘及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却可能是最为失败的。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所谓的习惯和规矩养成便开始成为学校日常生活规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递增,在目不暇接的考试、竞赛和评优体制下,学习与学生的内在精神满足渐行渐远。学生的爱好越来越偏离其自娱性的本质而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学开始带有被动性,习带有强制性,好学一旦不再出自于满足好奇心的自我愉悦,而是为了取悦于他人,求知就逐渐黯淡了其灵性和智慧之光,求技和求艺就渐趋丧失了其创意之美。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其天赋和潜能的个体,被分等、隔离和排斥,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分数让少数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有了业绩和政绩,引发了所谓的榜样效应,也收到了所谓激发人们急起直追的竞争(模仿)效果,但是,它挫伤的却是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中国人并不缺乏智力和知识优势,甚至也不缺乏吃苦和勤奋精神,但是,匮乏的恐怕就是被早期教育所遏制的好奇心以及由其所引发的内在激情和思维的灵活性。
  (节选自阎光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有删改)
  17.下列对好奇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的阐述,恰当的一项是
  A.好奇心能够使学校教育顺合人的自然禀赋,并因此来挖掘出人的潜能。
  B.好奇心能最大程度开掘人的创造性潜能,是获得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
  C.好奇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它会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具有目的性。
  D.好奇心会发展为具有功利性的探索,成为带有个体偏向的兴趣或爱好。
  18.下列对当下教育现实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注重习惯和规矩等的养成教育,有利于思维的激发。
  B.漠视学生的好奇心,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好奇心。
  C.学生的学习带有被动性和强制性,好学是为了取悦他人,具有功利性色彩。
  D.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天赋和潜能的学生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6分)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也。(韩愈《师说》)
  (2)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4)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20. 《史记》中有一句“ (填人名)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此句中的“事急”即指《 》(填篇目名)中写到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2分)
  三、简答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3题(共10分)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21.指出文中“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的具体内容。(2分)
  22.结合选文,说说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3分)
  23.选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母亲形象,请写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5分)
  四、写作题(30分)
  24.以记叙或议论为主,写一篇文章,表达“从别人那里,我认识了自己”这个意思。
  【注意】①题目自定。②明确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A
  2.A
  3.C
  4.A
  5.B
  6.B
  7.C
  8.B
  9.D
  10.B
  11.D
  12.A
  13.C
  14.D
  15.C
  16.B
  17.B
  18.A
  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6分)
  19.(1)师之所存(2)申之以孝悌之义(3)潦倒新停浊酒杯(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0. 樊哙 《鸿门宴》 (2分)
  评分说明:19-20题共10分。19题4分,每空格正确得1分。20题2分,每空格正确得1分。
  三、简答题(共3题,共10分)
  21.具体指只要儿子能活下去。(2分)
  22.感受到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理解到母亲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歉疚之情。(3分)
  23.方法: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内心独白等。“结合原文简析作用”略。(5分)
  评分说明:21-23题共10分。21题2分,答“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儿子不要出事”得2分;答“母亲希望‘我’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儿子能出去散心”等均得1分。22题3分,三个要点,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23题5分,“方法”答对得1分,“结合原文”恰当得1分,“简析作用”合理得2分,文字表达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四、写作题(共30分)
  24.评分等级标准:
  一等(30-26分) 切合题意,中心明确,感情真切,内容充实,语言通畅,结构完整、逻辑严密,不少于600字。以28分为基准分。
  二等(25-21分) 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感情真实,内容较充实,语言通顺,结构基本完整,不少于600字。以23分为基准分。
  三等(20-16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够明确,有基本内容,语言基本通顺,结构不够完整,不少于400字。以18分为基准分。
  四等(15分以下)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与命题要求完全无关;②语病极多;③字数不足400个。
  评分说明:①“我”,可指作者本人,也可指泛化的“我”。②每出现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③字体工整、卷面整洁者,酌加1-3分;字迹模糊、卷面不洁者,酌减1-3分。④不拟题目者,扣2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