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浙江省宁波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浙江省宁波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进化论在文明睡眼惺忪(sōnɡ)之际敲响晨钟,传统价值应(yìnɡ)声龟裂,因果报应验出新义,宗教的威严大受质疑,知识界也有人唾弃说教和生命卑微的唏嘘,一心经营个人的技艺,遁迹自娱。
  B.在诗人以先知自许、诗学篡(chuàn)夺宗教的意义上,写诗是一种渎(dú)圣行为;而诗歌语言的暧昧性喻示着人的多重性和虚无缥缈,这样,写诗又成了备受限制的尘世灵魂的自我观照与救赎。
  C.脚夫们挑的挑,掮(qián)的掮,胡诌着乡间小调,吱吱喳喳地上了船,等着解缆起篙,有的嫌无聊,便去一边嗑(kè)瓜子,有的开了和尚赐的斋佛果盒,却拈出一柱香来,惴摩着个中的意思。
  D.待更阑人静,许先生蹑手蹑脚地取来一沓(dá)泛黄的信纸,尔后在窗前坐定,时而托腮冥想,时而捋(luō)着两撇胡子,似有所得,却极少下笔,这样一直持续到晨光熹微,房外传来盥漱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值得注意的是,史铁生叙述这场灾难的语调,舒缓,深沉,从容,荡净了事发之初绝望的狂躁,充斥着一派平和、静远的气象。据此品味地坛的沧桑,殊无破落颓败之感,反添返璞归真之意。四百多年的光阴里,地坛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外饰,呈现出朴拙而又凝重的本相。而这也恰似史铁生那被命运锤击之后的生命形态,卸落了“最狂妄的年龄”的甲胄,“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然地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这样,有因有果的遭灾就褪去了浓浓的冤屈味,看似难以承受的灾难也不过是生命形态的另一种变化而已。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充斥 B.殊无 C.返璞归真 D.不期而然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对虚拟技术保持距离,不是因为我们刻意保守,以示另类,就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技术可以另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B.干燥的泥土极易让人长夜瞌睡,山峦下的村舍寂寂,祖母在酣睡中再也没醒来,她的面容慈祥,像块被雨水冲刷多年的瓦,手摸过去,有时间的质感。
  C.历史上一切源于精神价值体系的对经济和法律的干涉,都可以说是违背了社会现实本身的运行规律,原因之一是旧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弊端所致。
  D.信息便捷是否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爱因斯坦认为信息不是知识,所以他并不崇拜知识,他说:“‘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是什么’的大门。”
  5.欢送词是主人在活动结束时欢送客人而发表的讲话。假设姚江中学学生会成员应邀来东山中学参加“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假如你是东山中学学生会主席,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在活动结束时,致辞表示欢送。请在横线处补写欢送词。(100字左右)(4分)
  亲爱的姚江中学学生会的同学们:
  首先,我谨代表东山中学学生会,对你们参加我校“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表示真诚的感谢。
  ▲
  最后,祝大家一路顺风,万事如意!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它的意境。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100字左右。(5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这源于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那么,日本人是怎样发明折扇的呢?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说。有的认为,这是受到一种用棕榈叶做的团扇的启发。这种棕榈叶可以横握着扇风,受此启发把一些薄板用线穿起来,使之可以自由折合,从而发明出一种叫桧扇的板扇。有的认为,发明折扇是受“笏”的启发,最早的扇子是一种形状似笏、材料为桧板的桧扇。也有的认为,这一启发来自一种叫“拍”的古乐器,这种乐器是把许多板子开孔后再穿起来做成的。
  上述假说哪种是准确的,至今没有人去切实探究过。事实上也是,这些假说跟万有引力法则的发现是受了苹果下落的启发、蒸汽机的发明是因为看到沸腾的水把药锅盖顶开等说法一样,没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些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在牛顿和瓦特之前肯定已经有许多人看到过,但都没有与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联系起来。因此,牛顿和瓦特所具有的对物理学的关注和洞察力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从苹果和药锅盖联想到的发现和发明,取决于他们的物理学意识,而这甚至比发现和发明本身更重要。
  同样,无论是棕榈叶还是“笏”抑或“拍”,重要的都不是外形,而是意在缩小扇子的日本人的意识,这才是孕育扇子的母体。可以说,棕榈叶、笏、拍这些东西仅仅是使扇子诞生的父体。而我们关心的不是寻找父亲,而是打探孕育扇子并使它成长的母体。扇子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原型表现,也是看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藏在袖筒里的团扇。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
  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惠庆的“袖中藏月”到重次这里就成了“手中握月”。 当然,这里的日月是画在扇子上的,而重次向我们展示的是把广袤的世界、抽象而遥远的宇宙一下子拉到自己身边,缩小至能攥在手里。用折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这样,团扇的世界就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简单处理。因此,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同时包含三种因素: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
  (节选自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7.下列关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源于其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渗透于折扇的发明中。
  B.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比牛顿、瓦特具有的物理学意识更具根本性和内在性。
  C.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使人们从棕榈叶、笏、拍中获取折扇灵感成为可能。
  D.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可以将广袤遥远的世界缩小拉近为可攥在手里的物件。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关于发明折扇的三种假说至今没有确证,因而没有实质性意义。
  B.文中强调物理学意识之重要,意在类比说明缩小意识之于发明折扇之重要。
  C.惠庆“袖中藏月”和重次“手中握月”是通过化大为小的主观意识实现的。
  D.本文透过“折扇”这一物象观察、探讨日本文化,揭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9.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折扇”在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上的内涵。(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乌镇木心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乖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感。“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 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站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故乡是专向我报讯的。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
  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波光微微闪动,周围是浓重的压抑的夜色,雪已经停了。
  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傲固不足资傲,谦亦何以为谦?生活之网在空中飘,一无着点。我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陌生的街上。
  寒风中冒出热气的是点心店,照例是中年的店主,照例笑呵呵,照例豆浆粽子,我食不知味地吃完了,天色曦明,我得赶程“回家”。
  过望佛桥,走一阵,居然就是观音桥,我执著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充满了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这是一条死街,要构成这样肃穆阴森的氛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成熟的绝望的仪式,使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之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我来乌镇前所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溃乱了。
  原本正门开在高墙之下,白石铺地,绿槐遮荫,坚木的门包以厚铁皮,布满网格的铜馒头,两个狮首衔住铜环,围墙顶端作马鞍形的起伏,故称马头墙。
  现实的矮墙居中有两扇板门,推之,开了。大片瓦砖场,显得很空旷,尽头巍巍然一座三开间的高屋,栋柱梁椽撑架着大屋顶,墙壁全已圮毁。厅后应是左右退堂,中间通道,而今也只见碎砖蒿莱。
  我神思恍惚,就像我是个使者,衔命前来凭吊,要将所得的印象回去禀告主人,这主人是谁呢?
  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是六扇,都紧闭着。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下部被霉苔浸腐为烛绿,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我向来厌恶文学技法中的物我对话,矫揉造作,伤感滥调。而此刻,我实地省知这个废弃的少年时候的书房,在与我对视,它坚称它曾是我青春的精神岛屿。这样僵持了一瞬又一瞬,整个天井昏昏沉沉,我站着不动,轻轻呼吸。我认了,我爱悦于我的软弱。
  我渐渐变得会从悲惨的事物中,翻拨出罗曼蒂克的因子来。别人的悲惨,我尊重,无言;而自身的悲惨,是悲惨,但也很罗曼蒂克。此一念,诚不失为化愁苦为愉悦的良方,或许称得上是最便捷的红尘救赎,自己要适时地拉自己一把呵。
  茶馆,江南水乡之特色,我点燃纸烟,斜倚在小桥的石栏上。阳光淡淡地从彤云间射下,街面亮了些,茶馆内堂很暗,对面又是一条较宽的河,反映着纯白的天光。
  烟蒂烧及手指,我一惊而醒。走下石桥,桥堍有石级可及水面,江面运河的水是淡绿的、含混的,芸芸众庶几百年几百年地饮用过来。
  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我愕然心喜,这岂非类似我惯用的文体吗?况且我还将这样微有声息不起水花地一圆片一圆片地写下去。
  (本文有删节)
  10.五十年后重返故乡乌镇,“我”的心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1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6分)
  12.面对废弃的少时书房,如何理解作者的“软弱”与“爱悦”?(4分)
  13.联系全文,说说“回家”和“童年”二个词语的深刻含义(6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