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923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70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1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1-01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选文题目: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 作者:赵汉斌 体裁:科普文章

试题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中,动物进化出了伪装本领。那么植物会不会伪装?什么情况下会伪装?150年前,科学家关于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猜测就已经零星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来源——“自然选择”理论提出者、英国博物学家华菜士,曾认为植物几乎不会“隐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来,随着色彩测量技术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重新燃起了对此话题的热情。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
  从2012年起,孙航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研究”时,开始关注伪装植物。“我们从高山上的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注意到很多当地人采挖贝母,有时甚至会向我们推销刚采挖的鳞茎。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梭砂贝母的伪装和叶色变异。”牛洋介绍到,“在一些群体中,梭砂贝母呈现常见的绿色,而在另一些群体中,它们则与背景融为一体,大多显出灰褐色,非常隐蔽。”牛洋博士介绍,他们起初推测,与囊距紫堇相似,这种伪装可能也是应对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他们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
  “由于体内富含生物碱,贝母属植物具有很强的化学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动物取食,那梭砂贝母为何要伪装?这让我们很困惑。”牛洋说,后来,他们才意识到,梭砂贝母的地下鳞茎长期遭到大量采挖,而这种采挖本身,有可能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这也意味着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
  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一猜想,研究团队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比较了动植物伪装策略进化的差异、推测了影响植物伪装进化的要素,这不仅是一个惹人着迷的话题,更关系到人类与植物未来的关系和命运。
  “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人类取用贝母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当代大规模采挖的历史超过80年。”牛洋说,为了评估每个群体遭受的采挖强度,他们从川滇一带基层药商那里得到了过去6年间梭砂贝母干品总量数据,并估算出每个群体单粒贝母鳞茎的干重。他们惊讶地发现:要获得一千克干燥鳞茎,意味着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贝母。这样的选择压力非同小可。牛洋说,通过样方统计和分布面积评估,他们得到潜在贝母产量,从而获得了每个群体的采挖强度。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贝母伪装得也越好。
  紧接着贝母色彩之谜的研究又摆到了眼前。牛洋与同事再次来到高山流石滩,采集每个群体的反射光谱数据,又根据专为人类设计的CIELAB色觉模型,量化植物与砾石的光谱,算出在群体之间梭砂贝母体色确实有显著差异。利用这一模型,他们还计算出贝母与生境岩石背景的匹配程度,来为伪装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标。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让采挖者难以发现,实现伪装。”孙航说,考虑到采挖压力可能在较长历史内有变化,他们还评估了伪装程度与采挖难度的关系。
  因落脚地方不同,有的鳞茎采挖只需几十秒;有的长在数十厘来深处的石缝中,挖一颗需要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从价值和时间成本计,采挖者往往会放弃,遭受的采挖压力也较小。从实际经验看,越是难以采集的群体,植株伪装越好,与周围灰褐色的石头“浑然一体”;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会“大模大样”地保持通体透绿的本色。梭砂贝母的体色与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伪装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概率。然而,“变色”的过程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
  (摘编自赵汉斌《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早在150年前,科学家就已经有了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看法,但是因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只能算是猜测。
  B.2012年之前,孙航和牛洋博士并未关注到伪装植物。这之后他们从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最终顺利解答了这一谜题。
  C.梭砂贝母一般为绿色,但有时则与周围景物的颜色相似,与囊距紫堇不一样,梭砂贝母不是利用伪装来抵御动物取食。
  D.两位学者对贝母伪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实地调研、科学的统计和评估等方法实现的,其结论具有一定科学价值。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以设问方式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再提到150年前科学家的猜测,从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话题,体现了文章的层次性。
  B.文中多次引用孙航和牛洋博士说的话,既能对说明内容做出具体解释说明,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通过样方统计和分布面积评估”“采集每个群体的反射光谱数据”“量化植物与砾石的光谱”等语句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
  D.“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这也意味着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中“可能”体现了文章的严谨性。
  6.请简要概括孙航、牛洋等人对贝母的伪装研究的结论。(6分)

试题答案: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最终顺利解答了这一谜题”说法错误。从“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和两位学者的研究案例可知,目前对“伪装植物”的研究只是一种“可能性”,还达不到“顺利解答”,结尾也有“过程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A项“体现了文章的层次性”“直接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说法错误。文章开篇的设问主要体现文章的“趣味性”,也没有“直接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而是通过华莱士的观点进行反面强化科学家的怀疑。
  6.【答案】①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②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说明贝母的伪装程度越高;③采挖难度越大的地方,说明植株的伪装程度越高;④梭砂贝母的体色与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每点2分,任答三点,大意接近即可。)

  《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