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中国文化精神》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中国文化精神》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56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6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1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2-21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中国文化精神 作者:张岱年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
  B. 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
  C. 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D. 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
  B. 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
  C. 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
  D.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
  C.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4. 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 C (A错在“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材料一第一段中“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不能“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B错在“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材料一第三段中“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不是决定要素。D错在“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材料二第四段赞赏了文化相对主义宽容合理的积极价值,但仍有一些“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需要“再进一步追问”,可见“文化相对主义”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因而不应成为“坚守的原则”)
  2. C (错在“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材料二第三段中“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强调既要珍藏、进行历史研究,更要在实践中积极应用。少掉“只是”两字,意思完全相反。)
  3. B (材料第一段观点是: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A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强调借鉴,不符合第一段观点,B项“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指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在于把各种不同的调料合到了一起,表现了文化的差异性,符合第一段观点。C项“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强调团结,不符合第一段观点。D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强调包容,不符合第一段观点)
  4. ①材料一,重点批驳这种错误的本质(根源),指出其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或:指出其既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又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②材料二,重点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
  5. ①这种差异体现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忠孝观念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不同。
  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
  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花木兰》可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或:中美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精神》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