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古代文化以伦理文化为主,最重“礼义”,礼的精神彰显于道德观,礼的形式则所
  谓“衣冠礼仪”,“文章光华”。而“道德”一词,重在“德”,“道”是通往“德”的途径。 道德崇高而广大,然古人讲究“践履”(即实践),所以示知广大民众,德教最初或最基本 归于一字:孝。“孝者,教也”,教育之教的字源来自孝,所以《孝经》中有“百善孝为先” 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的农耕经济,极重血缘与家庭,而孝敬父母,友于兄弟
  (所谓的“孝悌”)为其思想核心。孔子教弟子,也重一“孝”,以之为本,但如何将个体 的“孝”发展为“孝文化”,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由此,古人提出了“孝养”“孝 顺”与“孝敬”三层次的义理。
  《孝经》说:“百善孝为先。”孝如何表现,首在“养”。古代是农耕经济,生活取资劳 作,“孝”字取“子”负“老”形象,“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今天的老人已有社会保障, 但作为儿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之义不可丢,养之心不可无,落实到物质层面也是 必需的。由此“孝养”的生发,中国文化极重“养”,我们讲“养胃”“养气”“养生”,古 人如孟子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于是我们谈胸襟谓之“涵养”,讲文明称有“修养”, 实际都由“孝养”而来。
  然而,孝仅限于“养”可否?《论语·为政》所载孔子答弟子问的一段话:“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生存之“养”,还 是孝道之“养”,前者同“犬马”,后者乃“人伦”,所以关键在一“敬”字,做到了“孝敬”, 才是孝文化的核心,人对“孝”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内化为道德的情怀。古代所推崇 的“二十四孝”,其中虽有偏颇,但大多数的故事,显然是这一情怀的形象化表述。在“孝 养”与“孝敬”之间,还有“孝顺”,《礼记·中庸》记载孔子曰:“父母其顺矣。”说的是 子女对父母之依“顺”中的孝“义”。
  孔子说孝敬,敬,就是敬畏,所以宋代理学家为人、治学,无不倡导“居敬”,这是由 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而中国文化经典中为何反复强调“敬”字,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纯粹性宗教的缺失有关。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收录第一首诗是相传帝 尧时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上帝 的无奈,是中国人自主力量觉醒的时代强音,但同时从反面理解,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 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这也是先贤之所以重道德自律与反省,乃至“敬畏”的意义之所在。 当然,这种孝敬的道德情怀并非“唯我”的,而在于推扩,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 引述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已将个人道 德提升到一种社会道德。这种推扩功能,又以个人道德为中心形成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大 学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人朱熹以此教学,视为“大 学八条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先提出“孝养”“孝顺”“孝敬”三层次的义理,后对各层次义理进行了详细论述,
  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B.论述有关孝的义理时选文由个体的“孝”到“孝文化”,层层递进,体现了孝的教育转 化为孝的情怀的过程。
  C.论述“孝敬”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生存之“养”与孝道之“养”的对
  比,论证了“敬”的意义。
  D.“教”的字源来自孝,反映了古人德教的出发点;《大学篇》选文则体现了德教的实践
  要以个人道德的修炼为中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养气”“涵养”“修养”这些说法,实际都由“孝养”生发而来,这反映出农耕经济对 中国文化的影响。
  B.农耕经济时期,生活取资劳作,“孝养”老人,提供保障,天经地义,但这还未生发成
  “孝道”的伦理文化。
  C.有别于动物的生存之养,人对养有敬畏之心,并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怀,因而孝敬是中国
  古代孝文化的核心。
  D.宋代的“居敬”,把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理学家们在为人和治学中 无不倡导“居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孝”故事虽有偏颇,但大多形象化表述了孝敬情怀,所以对德教、对中国的伦 理文化有重要意义。
  B.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所以中国先贤重视通过道德自律与反省来
  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C.孝敬的道德情怀由个人道德向社会道德逐渐推扩,最终形成的以个人道德为中心的完整
  的社会道德体系。
  D.朱熹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一个人不能正心诚意修养自身就不能做
  到家齐、国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材料一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
  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 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 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
  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 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 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 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 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 深化改革。
  附图: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新闻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选自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 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 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
  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 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 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 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材料三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
  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 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 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 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 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 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 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 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 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 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 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
  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 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
  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
  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4 分)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 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
  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
  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 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
  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6.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5 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