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月考试题 >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今魏王A出国门而望B见军C虽欲行D数千里E而助人F可得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作兵力的代称。
  B.“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不同。
  C.“岁不熟”的“岁”指年成,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王无罪岁”的“岁”相同。
  D.“折节”既可以指屈己下人,也有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的意思。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赵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乌有先生历险记》)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紧扣“愁”字,既写思乡难归之苦、仕途不顺之痛,亦写伊人远去之悲。
  B.过片叹息往事如梦,“花空”句既喻岁月流逝,又赋眼前秋景,兼二义之妙。
  C.“燕辞归、客尚淹留”对照,写客居他乡的伤感,使“离人心上秋”具象化。
  D.上片写羁旅秋思,渲染较详,为后文蓄力;下片描写客中怀人,简洁明快。
  16.前人曾评价此词“无理而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礼运》中“ , ”的继承。
  (2)《滕王阁序》中的“无路请缨”和刘克庄《贺新郎》中的“ , ?”抒发了相似的感慨。
  (3)唐宋著名诗人常借“照镜”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 , ”。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的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扭动的身体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且是绝望的挣扎,是愤怒、惊恐,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18.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曲线的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19.文中画双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表达通顺,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娘子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她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魔做神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 ① ,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于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她找上了许仙,许仙的木讷和委顿无法与她的情感强度相对称,她深感失望。可怜的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唤人而不能见容,在人间呼唤人也得不到回应。但是,她是决不会舍弃许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欲求变成了现实。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她莫大的遗憾,是最终 ② 。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20.下面对文中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比喻、排比)
  B.“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反问、借代)
  C.“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对偶、拟人)
  D.“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设问、比喻)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却只想做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