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月考试题 >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10.CF 11.D 12.B
  13.(1)赵国如果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等于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借兵)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啊。
  (2)您从老远的地方来(看我),我没有什么可用来表达敬意的,可是寒舍略微储备了些薄酒,每当初一十五总是独自一人喝,现在老朋友光临,为什么不把它拿出来一起喝呢?
  14.一个是劝说;一个是威胁。对赵国:分析利弊。对燕国:威胁恐吓。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驰援别人,还有可能吗?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魏王”为主语,“出国门而望见军”由“而”连接两个连续的动作,句意联系紧密,中间不断开,结尾C处断开;
  “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欲行数千里”是状语,修饰“助人”,“助人”为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
  故CF两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屏障。/受蒙蔽。句意: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大王受蒙蔽。
  C.正确。句意: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大王不归罪于年成。
  D.“中指后者”错误,文中“折节”和前者相同。句意:魏王就会屈辱割地。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指出赵国每年地危民死”错误,原文为“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每年地危民死”的不是赵国,而是魏国。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也”,判断句,这样是(等于)……;“岁”,名词作状语,年年;“危”,受到威胁。
  (2)“遐方”,远方;“盖不”,“盖”通“盍”,为什么不;“诸”,兼词,之乎。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可见,孟尝君对待赵国,分析利弊,是劝说。
  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可见,孟尝君对待燕国,威胁恐吓。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转危为安。”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孟尝君说:“我来借兵,实际上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相反,魏国却连年战争不断,老百姓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今天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歃血结盟,那赵国就将直接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每年也会兵灾不断,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于是同意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军将要攻魏,希望大王救援。”燕王说:“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救援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说:“远赴数千里之外救援,这是有利于燕国的。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驰援别人,还有可能吗?”燕王还是不肯发兵。孟尝君说:“我献妙计给大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我只得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就要大变了。”燕王说:“我能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吗?”孟尝君回答:“燕国不去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辱割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撤走后,魏王会兴起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军,再联合赵军,以四国之兵来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运输也方便了,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回国复命了,我愿听从您的意见。”于是为孟尝君派出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魏王非常高兴,说:“您这么快就借到了燕、赵的大军,真了不起。”秦王大为恐慌,割地与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赵的军队回国,并封赏了孟尝君。
  15.A
  16.①愁本无处不有,词人却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且以近似字谜手法将“秋心”二字拼合成“愁”,看似无理,却涉笔成趣,紧扣秋思离愁主题。②晚风吹凉,明月高悬,正宜登楼纳凉赏月,词人却着一“怕”字,对良辰美景乐事的反常心理,看似无理,却是客子难耐乡思离愁的真实写照。③垂柳本无情,词人却责怪垂柳未系裙带阻人去,偏系行舟滞己留,看似无理,却巧妙地表现了词人的满腔愁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仕途不顺之痛”错误。此词反映了作者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词的上阕是就眼前之景抒发离别之愁;下阕拓宽一步,展示自己的心灵背景和深层意绪,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表现了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词中没有表现“仕途不顺之痛”,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应先找出诗歌的“无理”之处,然后再分析其“妙处”。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的意思是: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愁本无处不有,词人却以设问的形式、以近似字谜手法将“秋心”二字拼合成“愁”,好似与离人秋思相比,其它均不算愁。从而强调离人秋思愁之深。看似无理,却涉笔成趣,紧扣主题秋思离愁。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而词人却着一“怕”字,看似无理。实际上,“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所以“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的意思是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垂柳本无情,词人却责怪垂柳未系裙带阻人去,偏系行舟滞己留,看似无理。实际上“垂柳”是眼中秋景 ,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在怨物中表现了词人的满腔愁情,别出心裁。
  17.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问长缨何时入手 缚将戎主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缨”“缚”“戎”“鬓”“暮”等。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