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月考试题 >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4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一片大海和天空/同迎着黎明和繁星/同样的向往和憧憬/同圆我们一个梦/我们同拥有一个家/心相融爱相加/纵天涯,隔不开牵挂/亿万个骄傲的声音/汇聚成一句话/你和我同住亚细亚……生命温暖生命/力量激发力量,绽放。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歌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 2.B 3.D
  4.①“小镇做题家”用自嘲的方式,通过展现自身视野和资源的弱势来反抗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实,以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从而改变群体的困局;②同时也希望通过自身积极改变命运的努力获取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
  5.①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②查找文献(引用学者观点)作为理论参考。③分析“躺平”的心理动机和语义流变。④追溯“躺平”心态的民族文化根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四段“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可知“躺平”青年之所以会感到挫败、委屈,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深刻认同却又求之不得。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能力。
  B.“社区认同的抽象化、虚拟化……缺少实际效应”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可知缺少实际效应的应该是“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青年个性化表达中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源自中国文化中缺少个性与集体性的二元对立。
  A.阐述的是人类模仿性的社会价值。
  B.阐述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关系。
  C.阐述小众语言产生的必然性。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第三段“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第五段“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可知“对抗认同”是指通过“对抗”的方式求得“认同”。
  “小镇做题家”由于地域限制,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处地弱势,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不公平事实。因此,“小镇做题家”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也希望通过不断做题来积极改变命运,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第二段“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三段“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第四段“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中,可知通过调查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增强了解读的针对性。
  文章第三、五段分别引用陈龙《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和马中红《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的论述,第六、七、八段分别引用了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等学者的观点作为理论参考,增强了解读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逻辑”分析了“躺平”产生的心理动机。第六段中“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分析了“躺平”话语性质的转变,增强了解读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第八段中“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深入分析了躺平现象的民族文化根源,增强了解读的现实意义。
  6.A 7.B
  8.①激发读者兴趣:以“运气”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②串联故事情节:因运气而能在火车上邂逅女孩,因运气又找到女孩,串联了故事情节。③表现小说主旨: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在人生很多的事情中,也是越努力越幸运。
  9.①智慧:“我”在不知女孩基本情况的情形下,通过联想分析、逻辑推理,找到女孩,足见其智慧过人。②努力:“我”翻阅电话簿查找信息,查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前往医院去寻找,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③细心:留意细节,分析细节,运用细节,“我”的细心品质帮助“我”更顺利地找到心仪的文孩。④巧合:“无巧不成书”,火车上巧遇,被车撞住院遇泽娜•耶茨等巧合,使“我”更容易地找到女孩。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就描绘了一位气质不俗、情调高雅的女护士形象,而且‘我’被她深深吸引”错误。结合“一位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志和花转身走了”等分析,开篇并不能看出女孩的护士身份,而且“我”当时也没有被她深深吸引。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姓名首字母‘Z.Y’贯穿全文,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错误,姓名首字母“Z.Y”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提示,但并非线索,本文的线索是标题“运气”。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考生可以从内容、情节、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的方面分析作答。首先看标题的内容或者命题方式。“运气”是一个名词,从文中来看,是说“我”找到真爱的机遇。
  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与标题的关联。小说先写“我”在火车上遇到喜欢的女孩,这是运气,然后写“我”又因运气而找到这个女孩,由此可知,“运气”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接着分析表达效果。标题“运气”会引发读者如下思考:是什么“运气”,结果如何。这就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思考。
  最后分析主旨方面的好处。结合“我查询着,一共有三路,都通向市郊”“我走到那个书架前看了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刊》……她会不会是个教师呢?这不可能——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位护士”“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我来到这家医院,站在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问”等分析,标题是“运气”,从文中来看,“我”之所以可以幸运找到自己喜欢的女孩,是因为“我”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寻找,由此可知,无论是在爱情上,还是在工作学习上,越努力就会越幸运。
  9.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文中的‘我’何以能找到那位心仪的姑娘”,从文中来看,主要与“我”的做法以及机缘巧合有关。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为了找到那位姑娘,由姑娘的花想到花店,由花店而想到姑娘是从西边进站,由西边进站想到三路通向市郊的公共汽车;又由姑娘的杂志想到书摊,由书摊上摆放的杂志而想到姑娘可能是“护士”;接着又姑娘“说从早上4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早上4点,说明她刚下夜班。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我”就是在这样的联想分析、逻辑推理中找到女孩所在的医院,可以看出“我”的智慧。
  “我”为了找到心仪的姑娘,根据小提箱上“姓名的缩写字母Z.Y”去翻电话簿,又去查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又去医院找人,这说明“我”是极为努力地在找这位姑娘。
  “我”与姑娘的偶遇之中,关注到她的小提箱上的姓名缩写,关注到她的花,关注到她的杂志,还记住了她说“从早上4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可见“我”极为细心。
  由此可知,“我”的智慧、努力和细心是能找到这位姑娘的原因。
  再看机缘上,“我”能在火车上能与心仪的姑娘巧遇是机缘,“我”能在被车撞了之后遇到泽娜•耶茨也是机缘,这些机缘凑到一起促成了这一结果。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