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20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1
  • 浏览次数:56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4-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4-18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 作者:闫莉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乃至在传统哲学思想上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就是说以无示有,以断示连,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含蓄的绘画表达。齐白石画虾,追求神似,不见水波,却有水中游弋的感觉。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落而被称为“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独钓图》,只是一叶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处,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更趋于求“真”。中国画论中有“似”和“真”的观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论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与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或者规律相一致的意思。五代画家荆浩曾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留白”恰是因此应运而生的。西方油画中,表现黑夜就要用颜料涂抹出黑色来,而中国画对黑夜的表现可能就是画一轮明月,明月的周围全是空白,这是含蓄的表达,是中国式的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效果。
  “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南宋马远《踏歌行图》将峻峭的山峰置于画面一角,以实笔绘树木山石,以虚笔勾画云雾山峦,留出大片的空白,其间的景物状貌大可自由想象。从对绘画的情境意绪的表达上,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的桀骜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
  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世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在艺术领域,又是一种典型的审美心理。中国画的“留白实际是这一审美特征的显现。
  (摘编自闫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二者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全都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突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在历代画论中,皆以“气韵”作为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而这种“气韵”大多依靠画面中的留白和取势等技巧实现。中国画里的留白,类似于围棋里的“气眼”。棋盘中放再多的棋子,如果没有留白,也是一盘死棋。落笔万千的画面,没有“气眼”,也是污秽沉闷的坏画。因而,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气”。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如倪一派。这两位艺术大家虽同为“元四家”,其在留白的处理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
  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为作品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在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那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纷繁嘈杂的日常生活中,给自己的内心留处清净的空白,则能感悟一份空谷幽兰的禅心。
  (摘编自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有藏有露、以无示有、以断示连、以空白表示无限等,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审美特征的体现。
  B.含蓄,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一种典型心理特征,中国画的“留白”就是中华民族含蓄审美心理的显现。
  C.通过南宋马远的作品可以看出,“留白”的含蓄表达就是为欣赏者留下笔墨所未呈现景物的想象空间。
  D.“留白”不仅应用在审美方面,在道家和佛禅等传统哲学思想中,在日常生活里,也都有独特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即与其存在的状态或规律相一致。
  B.中国绘画追求深层的神韵,通过心理感受获得效果,不再要求对事物的外形相似。
  C.马远《寒江独钓图》采用虚处取气法,有效制造空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D.密处取气留白极少,与虚处取气相比效果不同,但却都流露出相同的品格与追求。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画论说:“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此观点适合作材料一的论据。
  B.“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不适合作材料二的论据。
  C.材料二以音乐演奏中的“悄然无声”和围棋的“气眼”类比绘画中的“留白”,形象易懂。
  D.两则材料均以丰富的引证和例证构造全篇论证框架,结尾都对“留白”的意义进行了升华。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4.综合两则材料,概括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相比有怎样的不同特点。
  5.结合两则材料在留白运用方面的阐述,说说“黛玉葬花”和“三顾茅庐”两幅国画的留白运用效果。(可任选一幅谈,也可两幅都谈。)
  《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答案:

1.C
  2.B
  3.C
  4.①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倾向于“善”。
  ②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这是中国画强调的“真”。
  ③中国画强调通过“空白”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
  ④中国画强调通过留白来解读蕴于宇宙万物中的“道”。
  5.答案示例:
  黛玉葬花:
  ①虚处取气,画面除了片片落花,人物几乎没有背景,大量留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②片片落花使人联想到画面外由繁花似锦到春归花落的过程,进而联想到黛玉在冷酷现实中的悲凉命运。(答出景物/形象上的想象空间的意思即可)
  ③大量留白,使人物虽身在繁华,却如入空无之境,烘托出人物内心强烈的孤独感。(答出精神上的想象空间的意思即可)
  三顾茅庐:
  ①密处取气,画面除了四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还有房舍、花树等丰富的背景,画面满密,留白较少。
  ②小童的门后回话,关张的不悦表情,让人联想到画面外诸葛亮淡泊超逸的形象特征。(答出景物/形象上的想象空间的意思即可)
  ③画面主体满密拥挤,有一些紧张压抑,成功地烘托出关张因造访不得见的焦急烦闷,上方留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照应了刘备内心的平和谦恭。(答出精神上的想象空间的意思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就是为欣赏者留下笔墨所未呈现景物的想象空间”错误。根据材料一“‘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分析可知,引用南宋马远的作品论证“留白”两方面的作用,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不再要求对事物的外形相似”错误。根据材料一“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分析可知,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不是不再要求外形相似。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有景处,必是情到处”强调的是“有景”,材料一强调的“留白”出的神韵,此句不适合作材料一的论据。
  B.“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陈述的是“留白”的妙处,适合作材料二的论据。
  D.“结尾都对‘留白’的意义进行了升华”错误。材料二的结尾阐述的是“留白”不仅在绘画上有妙趣,在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那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没有对“留白”的意义进行升华。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根据原文“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分析可知,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倾向于“善”。
  根据原文“‘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分析可知,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这是中国画强调的“真”。
  根据原文“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二者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分析可知,中国画强调通过“空白”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
  根据原文“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分析可知,中国画强调通过留白来解读蕴于宇宙万物中的“道”。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黛玉葬花:
  结合材料二“‘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留白,笔墨极简” 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本画“留白”很多,符合“虚处取气”的特点。从构图角度看,一把锄头,片片落花,人物几乎没有背景,就表现了黛玉葬花的事件,此画虚处取气,大量留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结合材料二“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全都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分析黛玉葬花可知,从花落一地的画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联想到画面外由繁花似锦到春归花落的过程,进而联想到黛玉在冷酷现实中的悲凉命运。
  结合材料一“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分析黛玉葬花这幅画可知,本画留白很多,给人精神上的想象空间,使身在繁荣贾府中的黛玉让人感觉如在空无之境,烘托出人物内心强烈的孤独感,给人一种身世飘零之感。
  三顾茅庐:
  这结合材料二“‘密处取气’大抵意思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分析三顾茅庐这幅画可知,本画除了四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还有房舍、花树等丰富的背景,画面满密,留白较少。画作线条较多,但有少量留白,符合“密处取气”的特点。
  结合材料二“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全都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分析三顾茅庐可知,本画小童的门后回话,关张的不悦表情,让人联想到画面外诸葛亮淡泊超逸的形象特征。
  结合材料一“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分析三顾茅庐这幅画可知,本画画面主体满密拥挤,有一些紧张压抑,成功地烘托出关张因造访不得见的焦急烦闷,上方留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照应了刘备内心的平和谦恭,暗示了人物精神层面的特点。

  《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