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学习如何做哲学》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学习如何做哲学》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485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75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5-28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学习如何做哲学 作者:赵敦华 体裁:单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阅历的增长,笔者对如何解读哲学经典有了比较全面的看法和做法,把对卡尔·波普的治学思路扩大为做哲学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理解一个哲学家面临的时代问题。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的时代的产儿。哲学也不例外,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幻想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就像幻想拔着自己的头发就可以离开地面一样。哲学的任务就是回答时代的问题,这不是哲学家自己想出来的问题,而是时代向人们提出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只不过有人可以在思想中把握它,有的人日用而不知;那些把握时代问题的人,往往从某个角度、某个层面把握它,比如,把探时代的科技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哲学家的特点是认识问题比较敏锐和全面,并用哲学范畴或新概念使哲学“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惟其如此,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世界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时代问题的解决方案。哲学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利用解决时代问题的思想资源,包括现实和理论各方面的资源。对经典文本的分析梳理,尤其要细致深入,有独到之处。笔者在指导研究生写论文时常说“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也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步骤是不要满足于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而要在批评和反批评的较量中论证,填补漏洞。马克思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面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难题,将把我们对时代精神的问题的把握提升到新的高度。
  下面,用具体例子来说明做哲学的三步骤。
  在写成的《西方早期近代政治哲学的起源与形态》中,笔者按照上述三个步骤,解释近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人霍布斯的《利维坦》、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以及洛克的《政府论》。首先,他们面临的时代问题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合法性:《利维坦》提出王权与教权关系的问题是为了解决1640年革命后的共和国的合法性,《神学政治论》提出“神学-政治”问题论证了尼德兰革命建立的荷兰共和国的合法性,而《政府论》论证了1688年“光荣革命”的合法性。其次,这三位哲学家利用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思想资源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圣经》,因为宗教改革的旗帜是“唯有圣经”,《圣经》对中下层民众最具有说服力和权威,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那三部著作都用一半以上的篇幅解释《圣经》。最后,这三部著作包含了大量反驳,反驳对象有的是明显的,有些没有指名;有些批判论证在这些著作中已经完备,有些要联系他们的其他著作才能全面理解。比如,斯宾诺莎的代表作《伦理学》,洛克的代表作《人类理智论》看似没有政治哲学的内容,但如果联系他们的书信和生平,不难理解其中不少抽象的论证实际上是为解决政治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的难题做准备。经过反复打磨,这三位政治哲学家的“社会契约论”脱颖而出,直到现代,都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
  再如,在《马克思哲学要义》的写作中,笔者认识到《共产党宣言》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在开展“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关系研究”的课题研究中,笔者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问题为导向,透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西方哲学处境化的历程和经验,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做哲学的新路径、新方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马克思语)。历史上各国哲学都是各个“特定体系”,而当下的哲学是“一般哲学”,是跨文化、跨学科的世界哲学。“一般哲学”的时代问题并不是一般性问题,而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遭遇的具体问题。“一般哲学”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主要不再局限于哲学史,而要更多地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吸取养分,兼收并蓄,消化综合,以便提出合理的、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随着环境和思想的变化,这些解决方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需要在“中西马”哲学的交流和对话中不断完善和前进。可见,这三个步骤,在当今时代依然有效。
  (摘编自赵敦华《学习如何做哲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如何做哲学单材料文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
  B.学习如何做哲学单材料文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
  C.学习如何做哲学单材料文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
  D.学习如何做哲学单材料文本)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不能超出它的那个时代,不仅因为哲学家同每个人普通人一样也是时代的产物,还因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回答时代问题。
  B.《利维坦》《神学政治论》和《政府论》用了较多的篇幅解释《圣经》,是因为三部著作的作者没有更多的其他思想资源可以利用。
  C.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虽然没有政治哲学的内容,但实际上其中不少论证就是为解决政治哲学中理性与信仰关系的难题做准备。
  D.《利维坦》《神学政治论》和《政府论》包含了大量反驳,反驳对象有些没有指名,说明那些人可能过于权威,所以这三部著作的作者不敢明言。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做哲学的三个步骤是对怎么解读哲学经典有了比较全面的看法和做法后,扩大了对卡尔·波普的治学思路形成的。
  B.本文列举作者自身治学的典型例证来阐述做哲学的三个步骤,现身说法,平易近人,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C.本文引用论证法虽然运用得不是很多,但所引用的言论都具有权威性,使用得恰到好处,很好地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本文首先提出自己做哲学的三个步骤,然后逐一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进而举具体例子来阐明,整体是总分总结构。
  4.作者在《马克思哲学要义》的写作中是如何体现他做哲学的三个步骤的?请简要概述。
  5.作者做哲学的第三个步骤的要点是“要在批评和反批评的较量中论证,填补漏洞”,也就是要善于在反驳中完善论证,请你从《拿来主义》《答司马谏议书》两篇课文中选择一篇谈谈该文是如何利用反驳的艺术填补漏洞,完善自己的观点的。

试题答案:

1.C
  2.A
  3.D
  4.①第一个步骤,明确一个哲学家面临的时代问题是经济全球化问题;②第二个步骤,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做哲学的新路径、新方法;③第三个步骤,把解决问题的方案拿到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在“中西马”哲学的交流和对话中不断完善和前进。
  5.示例一: 《拿来主义》前三个部分以破为主,破中有立;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体现了“要在批评和反批评的较量中论证,填补漏洞”的治学步骤。①首先列出“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提出“拿来主义”。②接着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③最后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 “挑选”和创造,得出结论。
  示例二: 《答司马谏议书》通篇以破为主,逐点反驳论敌的批评。①首先摆出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并针对以上四点,逐一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②然后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③最后表明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立场。(“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这个问题是人们在思想中提出”错。原文第二段说“时代的问题,这不是人们自己想出来的问题,而是时代向人们提出的问题”。
  B. “充分利用各方面理论资源”错。根据原文第三段,应是“充分利用解决时代问题的思想资源,包括现实和理论各方面的资源”。
  D. “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哲学的一般性问题”错。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哲学是“一般哲学”,但“一般哲学”的时代问题并不是一般性问题,而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遭遇的具体问题。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是因为三部著作的作者没有更多的其他思想资源可以利用”错,原文第六段, “这三位哲学家利用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思想资源很多”;
  C. “没有政治哲学的内容”错,原文是“看似没有”,其实有;
  D.“那些人可能过于权威,所以这三部著作的作者不敢明言”于原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到“这三部著作包含了大量反驳,反驳对象有的是明显的,有些没有指名;有些批判论证在这些著作中已经完备,有些要联系他们的其他著作才能全面理解”,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总分总”错。文章整体是总分结构,先总说“把对卡尔·波普的治学思路扩大为做哲学的三个步骤”,然后分别介绍这三个步骤,再举例说明这三个步骤。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第一个步骤是理解一个哲学家面临的时代问题”“在开展‘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关系研究’的课题研究中,笔者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问题为导向”可知,第一个步骤,明确一个哲学家面临的时代问题是经济全球化问题;
  由“第二个步骤是提出时代问题的解决方案”“透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西方哲学处境化的历程和经验,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做哲学的新路径、新方法”可知,第二个步骤,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做哲学的新路径、新方法;
  由“第三个步骤是不要满足于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而要在批评和反批评的较量中论证,填补漏洞”“随着环境和思想的变化,这些解决方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需要在‘中西马’哲学的交流和对话中不断完善和前进”可知,第三个步骤,把解决问题的方案拿到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在“中西马”哲学的交流和对话中不断完善和前进。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示例一:
  《拿来主义》前三个部分以破为主,破中有立;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体现了“要在批评和反批评的较量中论证,填补漏洞”的治学步骤。
  ①首先列出“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提出“拿来主义”。第一段先提到“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接着指出现状“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并举例学艺上“送古董”“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博士”等三个一个比一个更荒诞可笑的“送去”行径,批判“送去主义”无耻卖国的谄媚行径;第二段则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送去”过那么多东西,却“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提出“拿来主义”。这是批驳“送去主义”,提出“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
  ②接着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先列举送来主义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再揭露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最后阐述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这样就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再提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
  ③最后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 “挑选”和创造,得出结论。先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批判了逃避、完全接受、全盘否定的错误态度;然后指出正确做法:“占有” “挑选”和创造。“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鱼翅”,比喻为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要“拿来”,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鸦片”,糟粕,但也有有益的成分),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烟枪”“烟灯”:正确对待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彻底抛弃文化遗产中腐化堕落的东西。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示例二:
  《答司马谏议书》通篇以破为主,逐点反驳论敌的批评。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①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首先摆出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并针对以上四点,逐一驳斥。先驳“侵官”。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
  ②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此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③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学习如何做哲学》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