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855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704
  • 使用次数:1
  • 创建时间:2023-05-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6-13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 作者出处:商君书 体裁:论说 文言考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疾|宦游|便嬖|相坐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宦游,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嬖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听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商君书·君臣》)
  材料二: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以B功C劳D与E则F民G战H上I以J诗K书L与M则N民O学P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疾,文中是“奋力”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思相同。
  B.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与唐代王勃诗中“同是宦游人”的“宦游”意思相同。
  C.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便嬖”意思相同。
  D.相坐,指相连坐治罪,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相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赞同划分贵贱、制定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分设五官来管理国家和百姓,创立法制来禁止奸邪产生。
  B.明君要按照功劳进行奖赏,士兵取得斩首、捕虏的战功时,要使他们的爵位足够荣耀,俸禄足够享用,这样士兵才会为国死战。
  C.国君的倡导能够引导百姓。如果国君仅靠个人的智慧治理国家,仅凭个人的声誉封赏臣民,士兵将不肯作战,农民将纷纷外迁。
  D.商鞅列举了三种没有功劳而得到好处的人,指出他们才是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罪魁祸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
  (2)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
  14.商鞅和韩非子关于治国的主张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试题答案:

10.E、H、M 11.A 12.D 13.(1)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
  (2)百姓努力劳作也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 14.①两人都主张依法治国。②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也离不开君臣之义、五官之分;韩非子主张将法与术结合起来。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国君按战功给予赏赐,人民就奋勇作战;国君按人民所读《诗》《书》的水平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做学问。
  “上以功劳与”主谓短语,后面断开,即E处断开;
  “上以《诗》《书》与”和“上以功劳与”结构相同,前后断开,即H、M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字意为“劲疾”。句意:声音并没有加大。
  B.正确。“同是宦游人”句意:都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C.正确。“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句意: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
  D.正确。“副有罪,当相坐”句意: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指出他们才是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罪魁祸首”错误,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原因是“释法制而任名誉”。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服从;“尊”,受到尊崇;“虽”;即使;“知”,通“智”,智慧。
  (2)“劳”,劳作;“休”,休息;“却”,退却;“兵”,军队。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同:根据“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可知,两人都主张依法治国。
  异:根据“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可知,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也离不开君臣之义、五官之分;
  根据“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可知,韩非子主张将法与术结合起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等级的时候,人民纷乱不得治理。所以圣人划分贵贱,设立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口众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所以创立法度作为行为标准来限制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职守、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分设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国君受到尊崇,法令才能推行;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百姓不服从法令,却希望国君受到尊崇,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做到。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人民奋力作战不畏死亡的,不过是为了求得爵禄。战士有斩得敌人首级、抓获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养活家人。农民不离开居所,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队所需粮草。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懈怠。当今的国君却不是这样,他们抛开法度而任人以智慧,不注重功劳而任人以声誉。所以将士不肯作战而农民迁徙。我听说:引导百姓的关键在于国君的倡导。农民,可以让他们务农作战,可以让他们游走求官,可以让他们致力做学问,这些都取决于国君的给予。国君按战功给予赏赐,人民就奋勇作战;国君按人民所读《诗》《书》的水平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做学问。人民对利益的追逐,好比水向低处流一样,是没有东西南北方向的选择的。人民可以获利而乐于做的事,就是君主的赏赐。气势汹汹好尚勇武的人得到奖赏,游手好闲高谈阔论的人得到奖赏,成年累月攀附效力于权贵的人得到奖赏。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得到奖赏,那么,人民就要放弃农战而做这些事了。有的人用空谈去求得奖赏,有的人依附权贵而获得奖赏,有的人用悍勇去争得奖赏。所以从事农战的人民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那样,国家就会混乱,国土会被削减,军队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相信虚名。所以,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不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语符合法度,就听从;行为符合法度,就推崇;事情符合法度,就去做。所以国家太平,国土扩大;军队强大,国君地位尊崇,这就是国家治理的最高境界,做国君的不能不明察。
  材料二:
  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相连坐治罪的制度来责求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监视、同受责罚,该厚赏的一定厚赏,该重罚的一定重罚。百姓努力劳作也不休息,追赶敌人即使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但是,君主没有方法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