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人类变得更好》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人类变得更好》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711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24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1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11-16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人类变得更好 作者:基辛格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人类变得更好,但如果被错误运用,它也可能让人类变得更糟。然而它存在的事实本身就构成了对基本假设的挑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越了这一假设。迄今为止,人类独自发展出了对现实的理解,这种能力界定了我们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能力,我们阐明了我们的哲学,设计了我们的政府和军事战略,并形成了我们的道德准则。现在,人工智能已经揭示出,现实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被认识,也许比人类独自理解的方式更为复杂。有时,人工智能的成就可能与那些最具影响力的人类思想家在其全盛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一样引人注目和发人深思——它产生灵光一现的洞见,并对所有需要加以清算的既有概念提出挑战。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人工智能将会不引人注意地融入平凡生活之中,以一种与我们的直觉相契合的方式微妙地塑造我们的体验。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其确定的参数范围内取得的成就有时可以与人类能力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了人类。通过重复“人工智能是人工的”“它没有也无法与我们对现实的意识体验相匹配”之类的话,我们或可聊以自慰。但是,当我们目睹人工智能所取得的部分成就,比如逻辑上的壮举、技术上的突破、战略上的洞见,以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精密管理时,很明显,我们面对的是另一种复杂存在体对现实的另类体验。
  人工智能所触及的全新疆域正展现在我们面前。以前,我们的思维局限性限制了我们收集和分析数据、过滤和处理新闻及对话,以及在数字领域进行社交互动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之下,我们可以在这些领域尽情地遨游。它能发现信息并识别趋势,这是传统算法无法做到的,至少无法做得如此优雅和高效。这样一来,它不仅扩展了物理现实,也可以扩展和组织正蓬勃发展的数字世界。
  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在减损一些东西。正如我们已经了解到的那样,它加速了人类理性的消解势头:社交媒体减少了反思的空间,在线搜索削弱了概念化的动力。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的算法就擅长向人类传递“令人沉迷”的内容,人工智能则更精于此道。随着深度阅读和分析的收缩,从事这些过程的传统回报也在收缩。而随着选择退出数字领域的代价日益高昂,人工智能影响人类思想的能力,比如说服、引导、分心,却在与日俱增。结果,个人在审查、检验和理解信息方面的作用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的作用扩大了。
  (摘编自亨利·基辛格、埃里克·施密特、丹尼尔·胡滕洛赫尔《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胡利平、风君译)
  材料二:
  人工智能真的已经无所不能吗?心理学家考验了当时最先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GPT-3。他们认为之所以GPT-3显得非常聪明,是因为问了它智能的问题。假设问它一些很“弱智”的问题,它会怎么回答?他们问它:“我的腿上有几只眼睛?”这个连没有上过学的小孩都能正确回答的问题却难倒了GPT-3,它回答说:“你的腿上有两只眼睛。”这表明它并不理解眼睛是什么,它只是在做关联而已——人有两只眼睛,腿是人的一部分,所以它认为腿上应该有两只眼睛。这个例子充分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名言:“任何傻瓜都知道,关键在于理解。”GPT-3知道但并不理解眼睛究竟是什么,而理解,恰是我们人类真正了解这个世界、能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徜徉的关键。
  杰弗里·辛顿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表示,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当一个人工智能能够准确描述一个场景,它就是理解了。真是这样么?假设有这么一个场景:有个人从柱子上狠狠摔了下来,摔倒在地。如果让人工智能来描述这个场景,它会说一个人从柱子上掉下来了。而我们对这个场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反应——“疼”。这个区别体现了人类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即共情:别人遭受了苦难,我能感同身受,而这种感受是自动的。共情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因为当一个孩子没有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缺乏同理心,他在小时候就很难对父母产生依恋,很难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在长大以后,会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假设我们的未来是由一台台没有共情的机器所组建的“自闭症”式的社会,这个社会还能有文明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吗?所以,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马文·李·明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的问题不是一个智能的机器是否拥有情感,而是不拥有情感的机器是否能拥有智能。”在马文·李·明斯基看来,情感是智能的基础,得先有情感才有智能。
  对人而言,我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果的,而正是这种对因果的执着使我们能够推理,能够把零散的万世万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个故事。其实笛卡尔四百多年前就说过:“即使机器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和我们一样好,甚至更好,但它们在其他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失败。这是因为它们不是通过理解而只是根据预设来行动。”这一点,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所以,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和人的智能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依然没有达到类人智能。那么未来如何实现类人智能呢?
  (摘编自光明网《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基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阐明我们的哲学,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设计组织形式,形成道德标准。
  B. 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人工智能取得的成就可以超越人类能力,它促使我们抛弃理解世界的固有方式。
  C. 杰弗里·辛顿认为,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准确描述场景,就说明它理解其意义。作者不赞同,这一观点。
  D. 人工智能是根据预设行动的,其影响人类思想的能力却与日俱增,这意味人类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在消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作者列举“人工智能是人工的”之类的话语,意在提醒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B. 相较人类的思维局限性,人工智能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引领人类提升在数字领域里进行社交互动的能力。
  C. 人工智能凭着发现信息识别趋势的能力,而擅长传递“令人沉迷”的内容,传统算法并不精通此道。
  D. 由材料二可知,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对事物进行关联,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及不同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共情”观点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第三回中鲁达得知金翠莲被郑屠强骗后义愤填膺,以切肉剁臊子为由挑衅郑屠,三拳打死郑屠。
  B. 在好莱坞电影里,地痞流氓对一个店家说:“你的蛋糕店看上去真不错,如果意外发生火灾,就太可惜了。”
  C. 日本研发的机器人“妻子”在用户向其倾诉疲惫、难过时,会耐心地倾听和支持,缓解用户的孤独感和失落感。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 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展示了一只猴子通过植入大脑的Link芯片实现“心灵感应打字”。
  4. 人类可能已无法承受选择退出数字领域的代价,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现象?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5. 如果人类在未来实现了类人智能,你认为人类与类人智能的关系可能会有哪几种走向?请结合材料加以解释说明。

试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4. ①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来突破我们的思维局限,丰富认识现实的方式,塑造我们对世界的体验;②同时对人工智能传递的信息抱以审慎的态度,努力保持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及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5. ①类人智能既具有人类的理解力和共情能力,又具有人类无法匹敌的算法、算力。 ②如果人类能预设类人智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则,类人智能可以成为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朋友,帮助人类变得更强大。③如果人类没有预设类人智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则,或者类人智能的理解能力可以无视这些道德规则,以类人智能的强大能力,将会奴役乃至灭亡人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促使我们抛弃”无中生有。原文“人工智能将会不引人注意地融入平凡生活之中,以一种与我们的直觉相契合的方式微妙地塑造我们的体验”“它不仅扩展了物理现实,也可以扩展和组织正蓬勃发展的数字世界”“人工智能也在减损一些东西”强调的是对世界的改变,而不是抛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传统算法并不精通此道”错。材料一原文身上“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的算法就擅长向人类传递‘令人沉迷’的内容,人工智能则更精于此道”。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共情”观点是:别人遭受了苦难,我能感同身受。
  A.“鲁达得知金翠莲被郑屠强骗后义愤填膺”表现鲁达的感同身受,符合“共情”。
  B.“如果意外发生火灾,就太可惜了”是地痞流氓威胁性的话,不是“共情”。
  C.机器人只是根据预设来行动,不具备真正的“共情”能力。
  D.体现 是高新科技,不是“共情”。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人工智能将会不引人注意地融入平凡生活之中,以一种与我们的直觉相契合的方式微妙地塑造我们的体验”“以前,我们的思维局限性限制了我们收集和分析数据、过滤和处理新闻及对话,以及在数字领域进行社交互动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之下,我们可以在这些领域尽情地遨游”“它不仅扩展了物理现实,也可以扩展和组织正蓬勃发展的数字世界”可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来突破我们的思维局限,丰富认识现实的方式,塑造我们对世界的体验;
  ②结合材料二“GPT-3知道但并不理解眼睛究竟是什么,而理解,恰是我们人类真正了解这个世界、能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徜徉的关键”“这个区别体现了人类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即共情:别人遭受了苦难,我能感同身受,而这种感受是自动的”“即使机器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和我们一样好,甚至更好,但它们在其他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失败。这是因为它们不是通过理解而只是根据预设来行动。”可知,同时对人工智能传递的信息抱以审慎的态度,努力保持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及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而理解,恰是我们人类真正了解这个世界、能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徜徉的关键”“人类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即共情:别人遭受了苦难,我能感同身受”和材料一“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的算法就擅长向人类传递‘令人沉迷’的内容,人工智能则更精于此道”可知,类人智能既具有人类的理解力和共情能力,又具有人类无法匹敌的算法、算力。
  ②结合材料二“现在的问题不是一个智能的机器是否拥有情感,而是不拥有情感的机器是否能拥有智能”“即使机器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和我们一样好,甚至更好,但它们在其他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失败。这是因为它们不是通过理解而只是根据预设来行动”可知,如果人类能预设类人智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则,类人智能可以成为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朋友,帮助人类变得更强大。
  ③结合材料二“理解,恰是我们人类真正了解这个世界、能在这个世界里自由徜徉的关键”“假设我们的未来是由一台台没有共情的机器所组建的‘自闭症’式的社会,这个社会还能有文明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吗?”可知,如果人类没有预设类人智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则,或者类人智能的理解能力可以无视这些道德规则,以类人智能的强大能力,将会奴役乃至灭亡人类。

  《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人类变得更好》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