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8799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1
  • 浏览次数:248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1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12-12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作者:许倬云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小小的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易经》和《中庸》尽管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命运、天命之间总有着紧密的联系。
  C.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整个中国地区广泛接受。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所以,人们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经》所谈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每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
  B.只要理解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人也有自身的禀赋,就能够理解为何孔子把“仁”当作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
  C.冯友兰认为世界存在是必然的,也就是人们无法改变客观世界,这种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古人所谓的“天命靡常”是完全一致的。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尽人事以听天命。(清·李汝珍《镜花缘》)
  4.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对天命的理解与周人有何异同。(4分)
  5.假如你高中毕业后,受母校邀请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请根据这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围绕“学习和人生的态度”这一主题,向学弟学妹提几点建议。(6分)

试题答案:

1.B
  【解析】
  A.“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错误,原文为“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见他们心中是有天命的概念的。选项曲解文意,也就没有了因果联系。
  C.“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整个中国地区广泛接受”错,原文为“‘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不是“中国地区”。
  D.所以,人们所能做的就是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原文有“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孔子所理解的“知命”除了不计成败,还包括竭尽己力。
  2.D
  【解析】
  A.从原文“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与“《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可知此说法错误。
  B.选项中的“只要……就……”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
  C.“完全一致”错误,两者理解并不致。冯友兰借孔子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世界存在无可改变,因而个人要不计成败;“天命靡常”意为上天的命令没有恒常不变的受命者,讨论的是王权归属问题。
  3.D
  【解析】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人要知天命,即知道自己的使命,同时要竭尽全力去践行使命。
  A.人到五十岁才知天命。B.天命自有规律,不为人事所影响。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天命的作用。
  4.同:都认为天命自有主张,与道德相关。(2分)
  异: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1分)
  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1分)
  (评分参考:概述“同”2分;概述“异”每点各1分。)
  5.①积极进取,相信自己,改变命运。②心怀使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③摆正心态,无畏成败,全力以赴。④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
  【解析】第①点由材料一的第2段“《易经》中所……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得出。第②点由材料一第3段最后一句得出。第③点由材料二得出。第④点由材料一第1段“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得出。
  (评分参考:答对任意1点,得2分;答对任意3点,得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但要契合“学弟学妹”这一对象,不能照搬材料观点。)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