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410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00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2-13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作者:周飞舟 体裁:单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当我们看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到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到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
  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20年代,社会调查运动同步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立,也为随后社区研究基本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B.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受费孝通影响,坚持“从实求知”学科原则,研究方法不断发展,走出了社会学中国化之路。
  C. 文中加点 “这两类研究”指的是田野调查中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两种主张走向极致后变成的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
  D. 进行田野调查时,如果我们被理论支配,可能会出现理论偏见而看到与我们所持理论不一致的某个现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抽象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以理论而不是调查对象为目的,用抽象语言谈论现实问题,不利于真实、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
  B. 《乡土中国》理论深刻概括了乡土社会本质,资本理论却未发现老板雇员间剥削关系,因此运用的理论工具值得反思。
  C. 田野调查使调查者遵从“从实求知”理念,沉浸于田野,真正以人民为调查目的,这种方法相较于其他调查方法更有优势。
  D. 理论障碍使人们往往只关注到处于中心、常态或者典型中的人物和事件,突破它需要田野中的方法自觉和“现场”调查。
  3. 下列做法最不能体现材料“从实求知”的理念的一项是( )
  A. 要“向心而行”,拉近与群众的物理距离,搭建群众反映问题新渠道,以“田间会”“板凳夜话”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对话。
  B. 用“群言群语”代替“巡言巡语”,从家长里短中熟悉村情民意,从百姓关注的集体增收账、村民生活账中了解百姓所盼所感。
  C. 基层调研时,乐于倾听村两委干部、有“觉悟”的党员、“会说话”的致富能人、“不乱说话”的老实人等座谈会专业户的声音。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 从巡察“田野”通往群众“心野”,从“社会生态”向“社会心态”拓展,研究那些“隐藏的我”“说不清楚的我”和“讲不出来的我”。
  4. 第三段使用了“拥抱”“现场感”“报告”“报道”“裁剪”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 党中央反复强调调查研究“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请依据材料谈谈这样做的依据。

试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C
  4. (1)贴切地展示了田野调查中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拥抱”“现场感”过于强调事实的重要性,“报告”“报道”批评了朴素经验主义调查的不良结果,“剪裁”批评了抽象经验主义错误的调查手段、方式。揭示出理论与现实间的鸿沟,自然引出下文的“从实求知”原则。
  (2)增强了本段论证语言的形象性,把两种观点表达的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5. (1)“从实求知”原则认为现实是调查研究的目的,走过场式的调研并没有把走进现实作为调研目的。
  (2)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质是主观主义,不会考虑“方法自觉”意识,不能在调查人、事时强烈反思运用了什么样 理论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看到现象,不深入把握问题的本质。
  (3)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沉浸在田野中,用心感受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获得真实社会情况,说到底是没坚持“从实求知”调查理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两类研究’指的是……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错。根据原文“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可知,“这两类研究”应该针对的是田野调查,具体指的是田野调查呈现出的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而不是指田野调查中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两种主张走向极致后变成的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资本理论却未发现老板雇员间剥削关系”错,根据原文“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可知,原文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事实,选项把它当成了事实。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可知,“从实求知”的理念强调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
  C.“座谈会专业户的声音”都是反复斟酌、精心组织的语言,不同于人民所思所想,所以不能体现材料“从实求知”的理念。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拥抱”是一种行为,通常指两个人或更多人用双臂环抱着对方的身体,以表达亲爱、安慰、支持或其他情感。“现场感”指的是通过具体的描述和表现,使得读者或观众能够仿佛亲身体验到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就像他们亲自出现在那个地方一样。根据原文“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可知,“拥抱”“现场感”指的是抛开理论,到田野中感知事实的行为,用这两个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实的重要性。
  “报告”指对一件事情或情况进行描述、解释、陈述或记录的行为或文档。“报道”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或指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根据原文“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可知,用“报告”“报道”是对朴素经验主义调查的不良结果的批评。
  “裁剪”指按一定的尺寸把纸张或布料裁开。根据原文“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可知,用“剪裁”是对抽象经验主义错误的调查手段、方式的批评。揭示出理论与现实间的鸿沟,自然引出下文的“从实求知”原则。
  第三段使用“拥抱”“现场感”“报告”“报道”“裁剪”等词语能起到化抽象为形象,把两种观点表达的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也增强了本段论证语言的形象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可知,“从实求知”原则认为现实是调查研究的目的。而“走过场式的调研”形容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却不实干,没有调查实践,并没有把走进现实作为调研目的。
  根据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可知,“方法自觉”强调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而“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质是主观主义,不会考虑“方法自觉”意识,不能在调查人、事时强烈反思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看到现象,不深入把握问题的本质。
  根据原文“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可知,田野调查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感受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而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都只注重表面的形象和成绩,而不深入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这些调研不能沉浸在田野中,用心感受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获得真实社会情况,说到底是没坚持“从实求知”调查理念。

  《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