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摩崖石刻》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摩崖石刻》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730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38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2-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3-11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 选文题目:摩崖石刻 作者: 体裁:散文

试题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摩崖石刻(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我住在里加海滨沙丘上的一幢小屋里。整个海滨都被白雪淹没了。积雪不断从参天的松树上一长缕一长缕地坠落下来,散为雪尘。
  积雪坠落下来,有时是因为吹过一阵风,有时是因为松鼠在枝头跳来跳去。每当万籁俱寂的时候,可以听到松鼠毕毕剥剥咬开松球的声音。
  小屋就在大海边上。但要看到大海,还得出栅栏的小门,顺着一条在雪地上踏出的小径走上一小段路,途中还要绕过一幢门窗都已钉死了的别墅。
  海水没有结冰。漫漫的白雪覆盖了海岸,直达水边。积雪上可以看到兔子的脚印。每当海上涌起波浪的时候,听到的不是拍岸的涛声,而是冰层的坼裂声和积雪沉陷的窸窣声。
  冬日的波罗的海是荒凉的、阴郁的。
  地平线上终日堆满层层叠叠的浓重的阴霾,遮蔽了低低的海岸的轮廓。只有在大海上空,阴霾中有些地方垂下好些毛茸茸的白练——那里正在下雪。
  这一年,鸿雁北归得过于早了,不时落到海面上鸣叫。焦灼的鸣声在海岸上远远地传开去,但是没有引起一声应和,因为冬天海滨的树林里是几乎没有鸟的。
  在我住的那幢小屋里,白天过的是我久已熟稔的生活。木柴在彩色瓷砖的壁炉里毕毕剥剥地燃烧,打字机发出低沉的嗒嗒声,沉默寡言的女服务员莉莉娅坐在舒适的门厅里编织花边。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自然。
  可是一到晚上,无边的黑暗便团团围住了小屋,松林仿佛移到了屋子的紧跟前。当你离开灯光明亮的门厅,走到屋外,孑然一身面对着寒冬、大海和黑夜的时候,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
  大海伸展到千百里外的黑沉沉的远方。海上看不到一星灯火,也听不到一息涛声。小屋像是世间最后一座灯塔,孑立在雾茫茫的深渊边上。大地到此就猝然断裂了。可是小屋里却仍然若无其事地亮着灯光,收音机播送着乐曲,柔软的地毯使人走起路来连声音都没有,桌上摊开着书本和手稿,这种恬静的氛围不能不使人感到惊讶。
  由此往西,隔着浓重的阴难,在文茨皮尔斯那边,有一座小小的渔村。这是个普通的小渔村,矮矮的房子,袅袅的炊烟,一张张渔网张在风中晾干,一般般黑糊糊的小汽艇拉到了沙滩上,一条条易于受骗的毛茸茸的狗在各处窜来窜去。
  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拉脱维亚渔民居住在这个村子里。有多少目光羞涩、嗓音清脆、淡色头发的少女变成了皮肤粗糙的矮墩墩的老妇人,终日裹着厚实的围巾。又有多少两颊红润、戴着漂亮鸭舌帽的小伙子变成了满脸刚须的老头儿,睁着一双双与世无争的眼睛。
  可渔夫还是和几百年前一样,出海去捕捞鲱鱼。而且和几百年前一样,并非所有的渔夫都能生还。尤其秋天,当风暴在波罗的海中卷起狂澜,寒冷的浪花像开了锅一般沸腾的时候,更是如此了。
  然而尽管发生过不知多少次海难,尽管曾不知多少次摘下帽子以悼念葬身鱼腹的伙伴,渔民们却仍然继续他们的事业——那充满了风险的、繁重的、由祖辈和父辈传下来的事业。人不应当向大海低头。
  在村旁的海中兀立着一座高大的花岗石岩礁。很久很久以前,渔夫们在岩壁上刻下了一行铭文:“悼念所有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这行铭文远远就能望见。
  我知道这行铭文后,觉得它跟一切墓志铭一样,不免有些忧伤。但是把这件事讲给我听的那位拉脱维亚作家,却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恰恰相反。这是一行极有英雄气概的铭文。它说明人是永远不会屈服的,不管风险有多大,也要继续自己的事业。我倒想把这行铭文作为卷首语,题在每一本描写人类的劳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书本上去。对我来说,这行铭文可以读作:‘悼念所有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这个大海的人’。”
  我同意他的说法,并且认为这行卷首语也适用于叙述作家劳动的书。
  作家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不应在障碍面前退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作家都必须不间断他们的事业,这事业是先辈们传给他们,同时代人托付给他们的。萨尔蒂科夫·谢德林说得好,要是文学沉寂了,即使只沉寂一分钟,其后果的严重不下于人民的死亡。
  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我们查考一下某些字眼,研究一下这些字眼的发音,就会发现它们最初的含意,譬如“使命”这个字在俄语中源出于“召唤”。
  任何时候都不会召唤人们去做一个墨守成规的匠人,只会召唤人们去履行天职,完成艰巨的任务。
  是什么促使作家去从事他那种虽然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的呢?
  首先是他自己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和对未来的信念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作家像一朵不结实的花那样在世上度过一生,而不把充满他内心的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作家,并不仅仅由于心灵的召唤。除了自己心灵的召唤声外,我们还能清晰地听到另一种强有力的召唤,那就是自己时代的召唤,自己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
  使命感和内在的动力激励着一个人去经受磨难,创造出奇迹。
  (节选自《金蔷薇》)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我”的观察,从多个角度描写了里加海滨冬日白雪茫茫的景象,烘托了“我”平和惬意的心境。
  B.几百年来,一代一代的渔民从不向大海低头,继续他们与大海搏斗的事业,这种精神正是石刻铭文的真实写照。
  C.从文中看,“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中的“痛苦”指的是作家必须直面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幸。
  D.作者认为写作不是一门手艺,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为响应自己心灵、时代和人民召唤而进行的创造活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大量的文字描写渔民恶劣的生存环境及其苦难的生活,为下文写花岗石岩壁上的铭文做了铺垫。
  B.松鼠“咬开松果的声音”、积雪上“兔子的脚印”两处细节描写,给里加海滨的冬日环境增添了亮色。
  C.夜晚小屋内明亮的灯光、恬静的氛围,与屋外的黑暗沉寂形成反差,衬托出小屋周围环境的萧瑟荒凉。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本文写法灵活,组织巧妙,“我同意他的说法”一句由上文的叙写过渡到议论,进而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8.请从词语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9.文章从拉脱维亚的渔民写到作家的创作,这两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6.A 7.B
  8.①善用叠词。“层层叠叠”写出了阴霾密布的层次感,突出了视觉效果;“毛茸茸”写出雪花的密集,突出了雪的质感。②动词富有表现力。如“堆满”突出了阴霾的厚重浓密。③比喻新奇。把阴霾下的雪幕比作“白练”,突出雪花在阴霾背景下的色彩,贴切形象。
  9.①渔民的劳作和精神与作家的创作有相似性,作者正是从渔民的精神中,感悟并引出对作家创作的认识。②渔民生活艰难,但永远不屈服于苦难,永远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在磨难中创造生命的奇迹;③作家也像渔民一样,不间断自己的事业,直面生活的苦难,把写作当成自己的使命,在磨难中创作出美好的作品,把内心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奉献给人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平和惬意的心境”表述不当。从原文“冬日的波罗的海是荒凉的、阴郁的”可感觉到作者心情和周围环境有关系,应该是沉静而阴沉的。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给里加海滨的冬日环境增添了亮色”表述不当,过度解读。原文“有时是因为松鼠在枝头跳来跳去。每当万籁俱寂的时候,可以听到松鼠毕毕剥剥咬开松球的声音”“积雪上可以看到兔子的脚印”可知,写松鼠和兔子的脚印是在描叙周边的环境,有自然的环境,还有生命的迹象,营造了意境。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原文“堆满层层叠叠”“低低的海岸”“毛茸茸的白练”,使用的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具体到本句“层层叠叠”突出了阴霾密布的层次感,突出了视觉效果;“毛茸茸”写出雪花的密集,突出了雪的质感。
  由原句“堆满”“遮蔽了”“垂下”,借助一连串的动词,将海岸边阴沉下雪的天气表现得活灵活现。如“堆满”“遮蔽”突出了阴霾的厚重浓密。“垂下”突出了海面上雪花飘落的沉重动作。
  由原文“垂下好些毛茸茸的白练——那里正在下雪”,把阴霾下的雪幕比作“白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本句中突出雪花在阴霾背景下的色彩,贴切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原文“有多少目光羞涩、嗓音清脆、淡色头发的少女变成了皮肤粗糙的矮墩墩的老妇人……又有多少两颊红润、戴着漂亮鸭舌帽的小伙子变成了满脸刚须的老头儿……”“尽管曾不知多少次摘下帽子以悼念葬身鱼腹的伙伴,渔民们却仍然继续他们的事业——那充满了风险的、繁重的、由祖辈和父辈传下来的事业……”“作家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不应在障碍面前退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作家都必须不间断他们的事业”“要是文学沉寂了,即使只沉寂一分钟,其后果的严重不下于人民的死亡”可知,作者在看到渔民世代冒着生命危险还在大海上讨生活的生活,联系到作家的创作。作家也是肩负使命,不能停止召唤人们良心的使命。两者具有相似性,作者正是从渔民的精神中,感悟并引出对作家创作的认识。
  由原文“然而尽管发生过不知多少次海难,尽管曾不知多少次摘下帽子以悼念葬身鱼腹的伙伴,渔民们却仍然继续他们的事业——那充满了风险的、繁重的、由祖辈和父辈传下来的事业。人不应当向大海低头”“悼念所有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这个大海的人”可知,渔民生活艰难,但依然世代生活在大海上,“人不应当向大海低头”,永远不屈服于苦难,“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在先辈的路上,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在磨难中创造生命的奇迹;
  由原文“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首先是他自己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和对未来的信念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作家像一朵不结实的花那样在世上度过一生,而不把充满他内心的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除了自己心灵的召唤声外,我们还能清晰地听到另一种强有力的召唤,那就是自己时代的召唤,自己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可知,作家也肩负使命,为守护人类的良知去“经受磨难,创造出奇迹”。作家也像渔民一样,面对不确定的风险,但不间断自己的事业,不避讳问题,直面生活的苦难,把写作当成自己的使命,在磨难中创作出美好的作品,把内心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奉献给人类。

  《摩崖石刻》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