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841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252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3-28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作者:王先霈 体裁:单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宋代黄州人潘大临有一封《致谢无逸》书,其中说道,“秋来景物,件件是诗意,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这个有名的故事揭示出一种规律——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
  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贝多芬把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对某种意念的抓握,称为“对魔鬼的追逐”。中国古代诗论家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但画出了胶着于“有意义的空白”的诗人的“迷狂”,也画出了他们追逐那能够填充“空白”的合适目标的坚韧超常的意志。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犹如宇宙中的黑洞,不可观察,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
  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越是有能力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在创作中,填充物与意识的缺口有一丝一毫不相吻合,便会使他烦躁不安、浑身难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安”与不“安”就在于与“缺口”吻合还是不吻合。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想出“春风又满江南岸”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心安了,然而王安石并不以此为安,他先后换了十来个字,最后才在“绿”字上“安”下来。
  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进而,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有经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节选自王先霈《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意义的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受阻而不畅。
  B.“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
  C.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大小。
  D.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借鉴。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 )(3分)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用《致谢无逸》书中的故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
  B.文章将“有意义的空白”比作“影子”和“黑洞”,突出“空白”的难以把握和强大吸引力。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文章用王安石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敏感和挑剔才使得艺术家能到达艺术精美之境的道理。
  D.文章最后通过展示画家创作出光彩夺目作品的过程,启示人们该如何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5.文章第七段中前代诗人曾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请结合原文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A
  2.B
  3.B
  4.A
  5.“寸心”即灵感,是“有意义的空白”的填充物;“天外”即意识之外,“天外来”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的追逐抓握。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发出的呼唤,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