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语言运用 > 综合语用_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题目详细信息

综合语用_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 题目编号:3018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85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25
  • 考点详细:语言运用-综合语用
  • 语用考点:词语-病句-衔接排序

试题内容: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了中国的统一。②宋王朝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在立国之初就定下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③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文臣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流, A 是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④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君权。【甲】⑤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乙】这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丙】宋代的理学往往被今人看成是封建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其实除了南宋的最后半个世纪以外,理学在宋代并未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丁】理学思想实为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B 宋代的士大夫大多怀有自觉的卫道意识,并且积极地著书立说以弘扬己说。翻开宋人的文集,几乎总能找到论学的文章,有时这种议论甚至旁溢到诗歌中去。 C 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又由于宋代的诗人主要由士大夫组成,所以宋代诗人比前代诗人更加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他们在整体上对“文以载道”的观点表示认同,他们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宋诗最重要的主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9.“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0.第一自然段有三处错误(包含语病和标点上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试题答案:

18.即使/就算/甚至/哪怕; 所以/因而/因此/故; 因为/由于
  19.B
  20.①“重新实现了中国的统一”或“重新建立了中国的统一政权”。④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君权,另一方面也使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⑤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A处所在的分句中有“也”, “即使”“就算/甚至/哪怕”与“也”搭配构成假设关系,强调文臣也担任了“主兵的枢密使”。
  B处所在的分句与前一分句构成因果关系,此处填“所以/因而/因此/故”。
  C处所在句子的第二个分句中出现了“又由于”,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填“因为/由于”。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出自宋代欧阳修《镇阳读书》,紧承“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后句“这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之“这”承前指代的正是“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故而应为【乙】处。
  若放【甲】处,固然可以紧承“主体意识和参政热情”。但“这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之“这”承前指代的则是“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这样的陈述不如以“这”字指代“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描述当时气象的这句。 【丙】处和【丁】处强调的都是“理学”,与本句关系不大。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动宾搭配不当,“建立”与“统一”不能搭配,应改为“建立政权”或“实现统一”。
  ④关注语境,“加强了君权”与“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语序不当,“使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与下文“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关系更为密切。为保证段落内部逻辑一致,所以需要将二者的位置调换。
  ⑤“参预国事”和“议论政治”是并列的谓语,中间用逗号。

  综合语用_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