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期中期末 >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有没有听过或者自己也说过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改不了。明知熬夜不好,却依然每天晚上刷手机到凌晨一两点;明知锻炼有益健康,可就是迈不开腿……于是,很多人陷入焦虑、纠结、痛苦的恶性循环当中,日复一日,无法摆脱。为什么道理都懂,却就是改不了呢?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C 2.B 3.D
  4.①材料一侧重结合具体实例阐述杜甫形象在新世纪诗歌中的现代性改写与化用。②材料二侧重分析杜甫的诗歌艺术态度对当下诗人创作的启示,并提出要重视一些写作者在承继杜甫诗歌上有所偏离的现象。
  5.①创作的价值导向:将诗歌作为灵魂与情感的寄托,对诗歌保持虔诚;书写中国的现实,自觉沟通个体和群体、家与国、自我与时代。②创作对象:践行“为人生”的话语,朝向底层与民生,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③创作手法:采用白描式的叙事方法;锤炼诗歌语言,对平凡普通的语汇进行诗化处理,追求特殊又到位的表达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都通过杜甫的诗作与‘致敬’杜甫的新诗来具体阐述”错误。材料一未结合杜甫的诗作,材料二未结合“致敬”杜甫的新诗。
  B.“论述杜甫具有看透人间疾苦后的悲悯,比李白更具中国性和本土色彩”错误。材料一提及黄灿然的诗歌《杜甫》,论述的是新世纪诗人需要通过“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杜甫形象的方式才能靠近杜甫。
  D.“因此他们对杜甫的追捧其实并未触及到精神实质”错误。根据原文“正如很多人以为新诗和西方诗歌关系密切而和传统诗歌相去甚远的误区需要消除一样,这些写作者有悖于“杜甫热”精神实质、阻碍新诗繁荣的创作现象,更值得诗歌界深入地反思和遏制”可知,“这些写作者有悖于‘杜甫热’精神实质、阻碍新诗繁荣的创作现象”是与“很多人以为新诗和西方诗歌关系密切而和传统诗歌相去甚远的误区”都是需要诗歌界“消除”“反思和遏制”的,“这些写作者”与“很多人”并非指同一群人;且“因此”强加因果,选项前后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不同风格、代际和意识形态的诗人在思想源头等方面都认同杜甫”错误。根据原文“他激励并挑战了不同风格、代际和意识形态的诗人。这是杜甫书写真正具有共性的一面,不管这种共性是基于认同还是反对”“并在思想源头、现实情怀,批判实践、日常美学等方面给予其现代性的转化”可知,杜甫“具有共性的一面”基于的不仅有认同,也有反对;且材料只提及新世纪以来的诗人在“思想源头、现实情怀,批判实践、日常美学”等方面对杜甫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并未提及是否“认同”。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阐释了‘杜甫热’对当下诗歌的影响和引发走入误区的表现”错误。“或则‘及物’(对下层苦难的凝眸,对草根命运的抚摸)了,却缺少杜甫自觉沟通个体和群体、家与国、自我与时代的能力;或则只图了叙事的便捷和涵容力,而不去做使叙事诗性化的努力,造成不少诗歌成为散漫啰嗦的代名词;或则把诗坛演绎成了实验的场所,在一些人“苦吟”的同时,另一些人却在游戏、发泄、玩儿诗歌”通过排比,展示了一部分诗人在接受杜甫的过程中不够全面,主要论证的是“很多诗人也并未完全领受到杜甫诗歌的精髓,所以在承继上有所偏离”,“走入了误区”的是这些诗人,而非“杜甫热”本身。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由原文“在20世纪世纪以来的诗人们曾从各自不同角度‘致敬’杜甫,并在思想源头、现实情怀,批判实践、日常美学等方面给予其现代性的转化,这是杜甫的‘潜能’于新的文化背景下召唤出的新的时代之声”可知,材料以第一段就提出了在20世纪以来的诗人们从各自不同角度对杜甫形象进行现代性转换。第三段举了黄灿然的《杜甫》的事例,第四段举了黄灿然、西川的事例,第五段举了森子的《杜甫故园》的事例,第六段举了谷禾的《江上的杜甫》。所以,材料一侧重结合具体实例阐述杜甫形象在新世纪诗歌中的现代性改写与化用。
  由原文“杜甫的诗歌艺术态度对当下诗人有着隐性却深刻的内在启悟”可知,材料二说到杜甫的诗歌艺术态度对当下诗人创作的启示。由原文“‘杜甫热’对当下诗歌不无正面的影响和引发。可惜,客观地看,在接受杜甫的过程中,很多诗人并未完全领受到杜甫诗歌的精髓,所以在承继上有所偏离”可知,材料二还提出要重视一些写作者在承继杜甫诗歌上有所偏离的现象。所以,材料二侧重分析杜甫的诗歌艺术态度对当下诗人创作的启示,并提出要重视一些写作者在承继杜甫诗歌上有所偏离的现象。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作为存在型的诗人,许多优秀的古典诗人和那些技艺型诗人的最大差别,就是没有把诗歌仅仅视为技巧的博弈,而是将诗歌作为自己灵魂与情感的寄托。这些诗人之一的杜甫,其作品被誉为通民心,接地气的‘诗史’,实际上更是他心灵的载体,他的成功在于以对诗歌的虔诚之心,打通了个人和社会、历史之间的通道”可知,要将诗歌作为灵魂与情感的寄托,对诗歌保持虔诚;书写中国的现实,自觉沟通个体和群体、家与国、自我与时代。
  由原文“这是杜甫书写真正具有共性的一面,不管这种共性是基于认同还是反对,它至少在 ‘为人生’的话语实践上保持了某种朝向底层与民生的探索热情”可知,要践行“为人生”的话语,朝向底层与民生,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由原文“在传承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借鉴杜甫白描式的叙事方法”“至于他对语言的锤炼,更堪称千古佳话和永恒的典范”“平凡普通的语汇,一经诗人的诗化处理即妙不可言,确有 ‘惊人’的效果。杜甫这种呕心沥血和苦吟追求,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是诗人对诗歌的虔诚之心在语言层面的外化”可知,创作手法上,要采用白描式的叙事方法;锤炼诗歌语言,对平凡普通的语汇进行诗化处理,追求特殊又到位的表达效果。
  6.C 7.D
  8.①小说通过志愿军战士在抗敌前线的对话,使故事情节向前推进。
  ②对话营造某种特殊的氛围。如跳崖前战士们的对话,营造了紧张、悲壮的气氛。
  ③对话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对!我们只能为祖国增光,不能给祖国抹黑!”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不给祖国丢脸的献身精神。
  ④引起读者的共情。对话让读者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入式的体验,与小说人物产生共鸣。
  9.①节选部分真实地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郭祥和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坚守“黑云岭”的战斗过程。
  ②通过一个具体的场面揭示了战争的艰险和战士们英勇、顽强、坚定、无畏、不怕牺牲的一面。
  ③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无数像郭祥一样的英雄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用铮铮铁骨照亮了祖国万里山河,这就是那个时代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因为郭祥对尚未入党的小牛还不够信任”的说法错误。细读文本可知:郭祥安排乔大夯掩护大家跳崖,是让身为党员的乔大夯担负重要责任,而不是对小牛不够信任。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的说法错误。从文中“敌人见他们没有子弹,气焰顿时嚣张起来,哇哇乱叫着,紧紧追着他们,也不打枪,一心想抓活的”等语句看出文本的语言是朴素自然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对话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非常精彩,我们可以从人物塑造、情节推动、环境渲染、读者效果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系列对话描写,展现了以郭祥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敢于为祖国、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者精神。从文中“共产党的战士是不可征服的!”“对!我们只能为祖国增光,不能给祖国抹黑!”“我看这没有啥,咱们跳吧!”等等语句可以看出。
  从情节推动和发展来看。小说中的对话是人物精神和灵魂的写照,不同战争场景,人物的说话的内容、语气不同。当连队主力在模范的率领下撤退后,只剩下郭祥、乔大夯、小牛等人守卫主峰,防止敌人进攻,而他们的对话主要集中在前有追兵扑上来,后有敌人包抄准备活捉他们,他们面临生死大义的时候,这是他们精神和人格的绽放。比如“连长!后面下不去了……”“你慌什么!”“就是死,也不能慌慌乱乱,叫敌人瞧不起我们”等语句,可以看出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这是舍生取义的壮丽时刻。而这部分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呈现的。
  从环境塑造和给读作的表达效果来看。人物的对话彰显了最可爱的人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友邦人民的热爱和奉献,但面对前后强大的敌人,他们别无选择——往五六丈高的山崖下跳,这就营造了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氛围,让读者为志愿军的命运担忧,内心多么希望奇迹出现,这就让读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问题的个性化探究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本文《黑云岭》谈谈对“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这句话的理解。
  作答的关键是对“最纯粹”“最本质”的理解。人世间最本真的东西是:活着,幸福的活着!换句话说是生命的价值最大化。生与死,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小说中以郭祥为代表的我们伟大的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他们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选择了为祖国、为友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舍生取义”。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种无私奉献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就是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小说选择了志愿军战士保卫“黑云岭”,掩护部队主力撤退,最后坚定、果敢的跳崖的这样一个气壮山河的故事,讴歌了这些可爱的人身上最本质、最纯粹的东西,那就是对党和国家,对祖国人民,对友邦人民的最清澈的爱。
  他们的对话,彰显了他们的人格,语言质朴无华,语气坚定而执着。正是以郭祥、乔大夯、小牛为代表的无数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才赶走了不可一世的美帝,迎来了和平与幸福的生活。
  因此《黑云岭》是魏巍小说《东方》中荡气回肠的一篇,同样折射出了志愿军战士身上“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这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