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7642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426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3-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3-02-13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信息类文本
  • 选文题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者: 体裁:多材料文本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呈现在电视荧屏的电视节目,其本质却是为了提升观众的文化修养。以古论今,《考古公开课》通过讲述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传授观众古典文化,从而作用于社会生活,承载着“启民智、易风俗”的社会效果。正如《毛诗序》中所言,“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电视节目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电视节目有着传播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职责和义务,爱国爱家是永恒课题。国宝级文物除了材质珍贵,往往有一定家国文化参照。通过电视节目传达的意识形态可让个人意识同国家意识保持一致,与伟大的中国梦相向而行。文博类电视节目做到了美育和德育的统一。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接受思想的洗涤和文化的熏陶,实现精神的升华。
  文化类电视节目可呈现古今中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底蕴,传递优秀文化基因,文博类节目便是较好的代表。文物可沟通历史与现在,蕴含了所属时代的文化与审美,体现着所处社会的文化认知。譬如,“后母戊青铜鼎”上的饕餮纹体现出殷商时期社会的美学追求,《考古公开课》中的《西水坡星图之谜》便植入了“青龙”“白虎”以及“北斗星图”等古老的中国文化。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亦杂糅了现代文化,在《考古公开课》中的《人骨里的秘密》中,嘉宾便讲解了通过“碳14”测定人骨所属的年代。文化厚度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高度,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电视节目除具有娱乐作用外,还具有认知和教育作用。《考古公开课》中邀请的均是相关领域学术界的权威专家或具有丰富考古经验一线人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讲解,注重考古知识的横向扩展。节目的内容可追溯到中华早期文明,涉及秦汉、盛唐等多个朝代,既有历史视野,又不乏生动诙谐。节目不仅让文物重回大众视野,唤醒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也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用文物沟通古今,不仅利于国民在历史维度上立体感知民族文明,更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兴,则国运兴。在国家大力弘扬文化强国的理念下,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官方媒体,先后主导创办多项文博类电视节目。通过文物追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同时又展现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呼应当代主推的“工匠精神”,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娱乐类节目的泛滥,造成青少年审美追求有所歪曲,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首要任务。先后出台《限古令》《限薪令》及《限籍令》等政策,以及关停、整改多个娱乐节目,可看出国家正努力纠正青少年的价值观。通过扶持文化类节目从而引导受众审美重回正轨。通过创作优质内容的益智文化类节目吸引受众,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念。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主推中华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打造一个中国原创电视节目的浩大IP(“知识产权”简称),此类节目成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又一符号。
  (摘编自王烙斌《论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价值引领——以〈考古公开课〉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在保护、管理好文物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其研究和利用,有利于历史和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C.了解文物蕴含所属时代的文化与审美,我们必须依靠如“碳14”这样的杂糅了现代文化的技术手段。
  D.文博类节目横向拓展考古知识,纵向追溯各朝代文明,利于观众在历史维度上立体感知民族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提及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但两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通过讲述海外文物回家的故事,文博类节目让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坚定了文化自信。
  C.文博类节目融娱乐、认知、教育作用于一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D.娱乐类节目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国家应予以关停和整改。
  3.下列最能作为论据支撑电视节目具有“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作用这一观点的是( )
  A.纪录片《本草中国》讲述本草“药食同源”“化毒为药”的功效,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B.《端午节奇妙游》以四位唐俑少女视角,向观众呈现赛龙舟、吃粽子、艾草祛病等一系列端午习俗。
  C.通过《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观众得知青铜器“何尊”铭文里有“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跨界歌王》《朗读者》《开学第一课》等节目,积极推动京剧文化传播。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进乡村振兴。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行动的理解。
  5.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以《考古公开课》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试题答案:

1.C
  2.D
  3.B
  4.①该行动体现了我党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
  ②“老屋”是重要文化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③“拯救”是指对以老屋为代表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传承。
  ④该行动会教育引导村民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助力乡村振兴。
  5.①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②厚植家国情怀,接受思想的洗涤和文化的熏陶。
  ③唤醒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④引导观众追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呼应时代精神。
  ⑤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纠正一些青少年歪曲的价值观。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我们必须依靠如‘碳14’这样的杂糅了现代文化的技术手段”错,以偏概全,通过材料二第三段可知,探究文物所属时代的文化和审美,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文物本身;一是通过“碳14”。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娱乐类节目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国家应予以关停和整改”错,夸大其词,根据材料二第六段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娱乐类节目都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需要关停、整改。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出自《毛诗序》,在这里指电视节目和诗歌一样具有教化作用。
  B.《端午节奇妙游》向观众呈现赛龙舟、吃粽子、艾草祛病等一系列端午习俗,论证了电视节目具有“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作用。
  A、C两项侧重于电视节目的科普作用;D项是青年京剧演员推广京剧的尝试,与观点无关。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可知,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进乡村振兴体现了我党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
  根据“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可知,“老屋”是重要文化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的拯救。
  根据“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可知,“老屋”是重要文化和文化遗产,“拯救老屋”就是对以老屋为代表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传承。
  根据“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可知,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会教育引导村民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助力乡村振兴。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以古论今,《考古公开课》通过讲述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传授观众古典文化,从而作用于社会生活,承载着‘启民智、易风俗’的社会效果。正如《毛诗序》中所言,‘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电视节目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和材料一“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可知,《考古公开课》能让人们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能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根据材料二“国宝级文物除了材质珍贵,往往有一定家国文化参照。通过电视节目传达的意识形态可让个人意识同国家意识保持一致,与伟大的中国梦相向而行。文博类电视节目做到了美育和德育的统一”可知,《考古公开课》通过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接受思想的洗涤和文化的熏陶,厚植家国情怀,实现精神的升华。
  根据材料二“电视节目除具有娱乐作用外,还具有认知和教育作用。《考古公开课》……节目不仅让文物重回大众视野,唤醒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也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用文物沟通古今,不仅利于国民在历史维度上立体感知民族文明,更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可知,《考古公开课》节目不仅让文物重回大众视野,唤醒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更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根据“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官方媒体,先后主导创办多项文博类电视节目。通过文物追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同时又展现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呼应当代主推的‘工匠精神’,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可知,《考古公开课》节目能引导观众追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呼应时代精神,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通过创作优质内容的益智文化类节目吸引受众,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念。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主推中华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打造一个中国原创电视节目的浩大IP(‘知识产权’简称),此类节目成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又一符号”可知,《考古公开课》节目通过介绍中华文化能起到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纠正一些青少年歪曲的价值观的作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