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29321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88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2-07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
  • 选文题目: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作者:郭物 体裁:社会科学类

试题内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量考古发现揭示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也说明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中具有突出创新性的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贯穿在历史发展中。
  不少陶器代表了我国在陶器制造技术和艺术审美方面突出的创新性。比如,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龙山岗遗址中,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蛋壳黑陶杯,它属于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考古学家将其描述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在此基础上,山东地区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造型修长优美,胎薄如蛋壳,厚度仅为0.2毫米,黝黑锃亮,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制造这样的陶器,有赖于艺术造诣的水准,更依靠技术层面的成熟。保证陶器制作的成功,要严格筛选泥料、反复捶打、合理阴干等,最重要的是控制炉温,保证还原、渗碳和磨光等步骤的顺利进行。这些都属于当时的“高科技”。
  对于窑内温度高低和可控性的不断探索,让古代中国在很多方面具有了先发优势。商代,古人将铜炉温度提高至1200摄氏度,使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商朝的青铜冶炼促进了原始瓷器冶炼技术的产生,为后来的冶铁奠定了基础。西周时期,中国人可以将铜炉温度提高到1300摄氏度。
  中国古人利用自身长期积累的高温控制技术和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创新铁器的生产技术。公元前700年前后,中国古人已利用高炉在高温液态下铸造铁器。为降低生铁制品的脆性、提高其韧性,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发明了铸铁退火技术。经过战国时期不断的技术创新,至汉代基本形成了生铁冶炼和利用生铁制钢的技术体系,成为世界冶金史上重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在这一体系中,冶炼可得到白口铁、灰口铁和麻口铁等不同含碳量和微观结构的生铁产品;生铁制品经过退火处理,可得到脱碳铸铁、韧性铸铁和铸铁脱碳钢等不同材质的钢铁制品;生铁经过炒钢处理,可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材;通过百炼钢等工艺,生产出钢材,锻造成优质兵器;灌钢这一“杂炼生柔”的技法则创造性地将含碳量高的生铁和含碳量低的熟铁等材料相熔合,整体成钢。
  高温控制技术也使中国在陶器的基础上独创性地发明了烧制瓷器的技术。由此,源远流长、窑口丰富、多姿多彩的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成为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性产品之一。
  考古发现的蚕桑及其制造出的各类精美的丝绸,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生活在晋南地区的远古先民便已经开始养蚕。2022年6月,离夏县不远的闻喜县上郭遗址,在一座半地穴式房屋中,出土了一枚距今至少5200年的石雕蚕蛹。河南荥阳汪沟遗址出土距今5500多年的织物残存,是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实物。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距今4400年左右的绢片、丝带、丝线等丝织品实物。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丝绸之路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由此产生。
  (摘编自郭物《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在龙山岗蛋壳黑陶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并制造的。
  B.古代中国,人们对窑内温度高低和可控性的探索,促进了青铜冶炼等技术的发展。
  C.烧制瓷器的技术是中国独创性的发明,瓷器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D.多项考古发现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远古先民已经开始养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大量考古发现的实例,证明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中具有突出创新性的民族。
  B.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从陶器制造技术、蚕桑养殖等方面论证了高温控制技术创新发展的价值。
  C.铸铁退火技术、生铁冶炼技术、生铁制钢技术等都是中国古人创新铁器生产技术的具体表现。
  D.考古发现的丝织品实物,反映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3.根据原文内容,如果要续写一段话,你认为下面的哪个内容最合适?( )
  A.古代农民通过观察天象、研究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创新了许多农业技术。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B.明代医学家李时中发明了天花疫苗接种法,该法在明清时期被用于预防天花的传播。
  C.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古人发明了琢玉技术,并在较长时期不断将其创新发展。
  D.玻璃、金银器、纺织品的发展历程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将创新和包容相结合的民族。

试题答案:

1.D 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远古先民已经开始养蚕”错误,文章最后一段为“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生活在晋南地区的远古先民便已经开始养蚕。”不能证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总分总结构”错误,文章先总说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理念贯穿在历史发展中,后面五段分点论述创新理念在各方面的具体体现,全文是总分结构。“蚕桑养殖……论证了高温控制技术创新发展的价值”错误,蚕桑养殖不需要高温控制技术,不能用来论证高温控制技术的创新发展。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文章是在讲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C.“红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属于考古发现,“并在较长时期不断将其创新发展”, 并且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可以作为原文内容的续写。
  其它各项都不是考古发现。
  故选C。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