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兵,有攻有守》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兵,有攻有守》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29547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861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1-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2-20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兵,有攻有守 作者出处:何去非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属|乡|首事|太公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兵,有攻有守,善为兵者必知夫攻守之所宜。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败之道也。
  方天下交臂相与而事秦之强也,秦人出甲以攻诸侯,盖将取之也。图攻以取人之国者,所谓兼敌之师也。及天下攘袂相率而叛秦之乱也,秦人合卒以拒诸侯,盖将却之也。图拒以却人之兵者,所谓救败之师也。兼敌之师利于转战,救败之师利于固守,兵之常势也。
  秦人据崤、函之阻以临山东,自缪公以来常雄诸侯,卒至于并天下而王之,岂其君世贤耶?亦以得乎形便之居故也。二世之乱,天下相与起而亡秦,不三岁而为墟。以二世之不道,顾秦亦足以亡。然而,使其知捐背叛之山东,严兵拒关为自救之计,虽以无道行之,而山西千里之区犹可岁月保也。不知虑此,乃空国之师以属章邯之徒,越关千里以搏寇,而为乡日堂堂兼敌之师,亦已悖矣。
  方陈胜之首事,而天下豪杰争西向而诛秦也。盖振臂一呼,而带甲者百万;举麾一号,而下城者数十。又类皆山林倔起之匹夫,其存亡胜败之机取决于一战,其锋至锐也。而章邯之徒不知固守,其所以老其师,乃提孤军,弃大险,渡漳逾洛左驰右骛以婴其四合之锋卒至于败。而沛公之众,扬袖而下控函关。虽二世之乱足以覆宗,天下之势足以夷秦,而其亡遂至于如此之亟者,用兵之罪也。
  夫秦役其民以从事于天下之日久矣。而章邯之为兵也,以攻则不足,以守则有余。周文常率百万之师,傅于城下矣,章邯三击而三走之,卒杀周文。使其不遂纵以搏敌,而坐关固守,为救败之师,关东之土虽已分裂,而全秦未溃也。
  昔者贾谊、司马迁皆谓“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则山西之地可全”,而有卒取失言之讥于后世。彼二子者,固非愚于事机者也,亦惜夫秦有可全之势耳。虽然,彼徒知秦有可全之势,而不知至于子婴而秦之事去矣。虽有太公之佐,其如秦何哉?
  (节选自宋·何去非《秦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渡漳逾A洛B左驰C右骛D以婴E其四合之F锋G卒H至于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意为托付,与《屈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属”词义相同。
  B.乡,与《桃花源记》“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中的“向”词义相同。
  C.首事,在文中是指陈胜在大泽乡首先发难,武装反抗暴秦的统治。
  D.太公,周初人,姜姓,字子牙,俗称姜太公。他辅佐武王灭殷,后封于齐。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开头指出,懂战争的人必须明白在何时进攻又在何时防守;接着,以此为纲,分析秦朝急速灭亡的原因,即错误地采取进攻的战略。
  B.一支军队是“兼敌之师”还是“救败之师”,取决于战争形势和战争意图,“兼敌之师”有利于转战进攻,“救败之师”有利于顽强防守。
  C.秦末天下大乱,从民间起事的各路武装,兵锋凌厉,此时章邯统率的军队用来进攻关东已显力量不足,但若用来防守关中是绰绰有余的。
  D.贾谊和司马迁认为秦是有保住关中的可能的,这一观点虽遭后世的讥笑,却得到了作者的认同,他们都为秦错失保全关中的机会感到遗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及天下攘袂相率而叛秦之乱也,秦人合卒以拒诸侯,盖将却之也。
  (2)虽然,彼徒知秦有可全之势,而不知至于子婴而秦之事去矣。
  1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试题答案:

10.BDG 11.A 12.D
  13.(1)等到天下民众捋起衣袖一起来反抗暴乱的秦王朝时,秦人调集兵力以抵抗各地群雄,是为了击退他们。
  (2)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知道秦有能够保全的形势,而不了解到了子婴执政的时候,秦朝的大势已去。
  14.章邯等人不知用重兵守关自保;
  子婴无能又无良才辅佐;
  推行残暴政治,王朝不可救药。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渡过漳河和洛河,向左向右任意驰骋,却撞上了四面包围的敌人,最后以失败告终。
  “渡漳逾洛”是并列短语,“渡漳”“逾洛”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宜断开,应在“洛”后断开,所以选B。
  “左驰右骛” 是并列短语,“左驰”“右骛”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宜断开,应在“骛”后断开,所以选D。
  “婴其四合之锋”是动宾结构,“婴”是谓语,“四合之锋”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锋”后断开,所以选G。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词义相同”错。属,托付。/跟随。句意:而是将全国的军队交给章邯等人指挥。/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
  B. 正确。乡,通“向”,原来。/向,原来。句意:以往盛大地对抗敌军。/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C. 正确。
  D. 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却得到了作者的认同,他们都为秦错失保全关中的机会感到遗憾”错。原文“昔者贾谊、司马迁皆谓‘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则山西之地可全’,而有卒取失言之讥于后世。彼二子者,固非愚于事机者也,亦惜夫秦有可全之势耳。虽然,彼徒知秦有可全之势,而不知至于子婴而秦之事去矣”,意思是从前贾谊、司马迁都认为如果子婴有中等才能,仅得到中等辅佐之臣,那么关中以西的地区就可以保全。然而最终还是受到后世人的讥讽。这两个人本来并不是不懂得事情发展的趋势,而是可惜秦朝有可以保全的机会。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知道秦有能够保全的形势,而不了解到了子婴执政的时候,秦朝的大势已去。由此看出,并未得到作者的认同,作者认为秦国当时大势已去。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攘袂”,捋起衣袖;“相率”,一起;“合卒”,调集兵力,合力出兵;“却”,使……退却。
  (2)“虽然”,即使如此;“徒”,只是;“事”,形势、情势。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而章邯之徒不知固守,其所以老其师,乃提孤军,弃大险,渡漳逾洛,左驰右骛,以婴其四合之锋,卒至于败”,由此看出,章邯等人不知用重兵守关自保;
  原文“昔者贾谊、司马迁皆谓‘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则山西之地可全’”,由此看出,子婴无能又无良才辅佐;
  原文“以二世之不道,顾秦亦足以亡”,由此看出,推行残暴政治,王朝不可救药。
  参考译文:
  军队,有进攻和防守两种任务,善于用兵的人一定懂得进攻和防守的适宜时机。所以进攻就能取得胜利,防守就能稳固。如果进攻时采取防守态势,防守时采取进攻态势,都是失败之道。
  当天下诸侯都与秦国和好而侍奉强大的秦国时,秦国人出动军队去攻打,是为了夺取诸侯的国家。谋求进攻敌人军队以夺取诸侯国家的人,称得上能与敌人军力相当的军队。等到天下民众捋起衣袖一起来反抗暴乱的秦王朝时,秦人调集兵力以抵抗各地群雄,是为了击退他们。谋求抗拒敌人军队以拯救败亡军队的人,称得上能够救助败亡的军队。能与敌人军力相当的军队利于转战,能救助败亡的军队利于坚守阵地,这是用兵的一般原则。
  秦国人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俯瞰着山东地区。自缪公以来一直以诸侯国中强盛自居,最后吞并天下统一了诸侯国,难道是因为秦国君主历代都很贤明吗?这是由于他们占据了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条件。秦二世胡亥统治残暴,天下人纷纷起来反叛秦朝,不出三年秦朝的统治就崩溃了。秦二世实行暴政,秦朝也足以灭亡。但是,如果秦朝知道撤退背叛山东地区的军队,部署重兵在函谷关抵抗,制定自救计划,即使是在无道之政下行事,也还可以保住山西地区的疆土。然而,秦朝却不知道这一点,而是将全国的军队交给章邯等人指挥,越过函谷关千里迢迢去与敌人搏斗,而作为以往盛大的兼敌之师,这就违背了兵法的基本原则。
  正当陈胜发难举事时,全天下的豪杰纷纷西行去诛伐秦国。他们振臂一呼,动员百万大军,发号施令一下,几十座城池就会望风而降。这些起义者大多是山林中草莽英雄,他们的存亡胜败都取决于一场战斗,他们的锋芒锐不可当。然而章邯等人却不懂得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却孤军深入,放弃了险要地形,渡过漳河和洛河,向左向右任意驰骋,却撞上了四面包围的敌人,最后以失败告终。而沛公刘邦率领军队从函谷关下扬起袖子一挥而下,就控制了关中地区。虽然秦二世统治很残暴,天下大势足以灭掉秦朝,但是秦朝的灭亡却如此迅速,这是用兵不当的罪过。
  秦国统治者役使百姓,让他们为天下效力已经很久了。而章邯统领的军队,进攻不足,防守有余。周文曾率领百万大军,围攻城池,但三次进攻都被章邯打败,周文被杀。如果章邯不立即出击与敌人搏斗,而是坐守关隘坚守城池,那么周文的军队虽败犹存,关东的土地虽已分裂,但秦国还没有灭亡。
  从前贾谊、司马迁都说:“如果子婴有中等才能,仅得到中等辅佐之臣,那么关中以西的地区就可以保全。”然而最终还是受到后世人的讥讽。这两个人本来并不是不懂得事情发展的趋势,而是可惜秦朝有可以保全的机会。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知道秦有能够保全的形势,而不了解到了子婴执政的时候,秦朝的大势已去。即使有姜太公那样的辅佐之臣,又能对秦国怎么样呢?

  《兵,有攻有守》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