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30044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78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2-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19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 作者出处:贞观政要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文化常识 所考实词:俸禄|侍御史|还第|帷幄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于渊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疏奏,太宗谓征曰:“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相见?复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寻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B.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C.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D.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俸禄,朝廷给予各级官吏的薪酬。形式主要有实物、粮食、钱币等。
  B.治书侍御史,唐初为御史大夫的副职,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C.还第,即回家。古代往往指官吏因辞职或被解职而返回自己的私宅。
  D.帷幄,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常代指天子的近侧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认为骄奢会带来灭亡的危险。他以俭律己,虽已备好材木,仍取消建造宫殿的计划;他又定规矩戒奢从俭,约束臣下,取得了明显成效。
  B.贞观年间,上下尚俭。岑文本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而戴胄、魏征身居要职却居宅简陋,得到太宗的嘉许。
  C.权万纪进言朝廷建议开采宜、饶两州银坑获利,受到太宗责罚。太宗认为,天子应当采纳嘉言、多行善事,不能好利贱义而变成昏庸的君王。
  D.太宗尊崇尧舜之道,不愿意重蹈桓帝、灵帝等昏君的覆辙;他不仅能以史为鉴,还能乐于接受臣子劝谏,不断修正自我,力求做到慎终如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2)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14.太宗期望后人能识其“君臣之义”,太宗和魏征的“君臣之义”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简要说明。

试题答案:

10.C 11.B 12.B
  13.(1)而百姓有很多非议,这是因为始皇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缘故。
  (2)近年以来,您逐渐违背了昔日的志向,敦朴、俭约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守到底。
  14.太宗作为君主,能够赞赏臣子的“忤情”上谏;能够察纳雅言,知错能改。魏征作为臣子,担心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能够直言进谏。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
  “何如”表反问,用在句首,与“得一有才行人”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B;
  “不法”作“按举”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管理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错,治书侍御史,管理图籍文书。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放弃谋求私产”错,原文“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是岑文本自谦之语,不谋求私产是他崇尚节俭、懂得自爱的表现,不是因出身低微而觉得自己配不上高官厚禄。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谤议”,非议;“徇其私欲”,满足自己的私欲;“共”,一同享用。
  (2)“顷年”,近年;“稍”,逐渐;“乖”,违背;“曩”,从前;“敦朴”,敦朴、俭约;“克”,能;“终”,坚守到底。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可知,太宗作为君主,能够赞赏臣子的“忤情”上谏;能够察纳雅言,知错能改。
  结合“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可知,魏征作为臣子,担心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能够直言进谏。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朕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工具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事,所以打算放弃。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用的应一概禁绝。”这样二十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岑文本担任中书令要职,但他的房宅却低下潮湿,没有帷帐之类的装饰,有人劝他买房置地,文本叹息道:“我本来只是汉水南边的一个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只是凭借一点文墨,就当上了中书令,我已经很满足了,现在我享受着这么高的俸禄,已经感到很惭愧了,还买房置地干什么呢?”听他这么说,劝他的人叹息着离开了。户部尚书戴胄去世后,唐太宗见他的居所很简陋,没有地方祭拜吊唁,于是下令有关部门专门为他营造祭拜之庙。魏征的住宅开始时没有正堂。一次他生病,唐太宗当时正要营造小型的宫殿,于是停下工,用这些材料为魏征营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唐太宗还派使者赠送给魏征喜欢的素布被褥,以成全他节俭的志向。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里埋藏有银矿,如果把它们开采出来,可获得极大的收益,每年可向朝廷上缴钱数百万贯。”唐太宗说:“我贵为天子,这样的事知道得很多,现在,我需要的只是采纳对老百姓有益的忠言,推行对老百姓有益的善事。再说,国家积攒数百万贯钱,哪如得到一个有才行的人?你不推举贤能,表彰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肃清豪强,只知道上奏售卖银矿这些有关实利的事情。过去,尧舜把美玉扔在山林,把宝珠沉没在深渊,因此高尚的美名,流芳千古。后汉时,桓帝、灵帝重利轻义,是近世有名的昏聩之君。你这样做,是竟然想把我与桓帝、灵帝相比吗?”就在这一天,他下令将权万纪削官为民。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臣我自从被提拔在身边任职,每次在近侧侍奉,屡次都能奉行圣明的旨意。常常自许仁义的道义,坚守而不愿失去;行节俭的志向,从始至终不愿改变。近年以来,您逐渐违背了昔日的志向,敦朴、俭约的理念,也渐渐不能坚守到底。”奏疏呈上,太宗对魏征说:“臣子侍奉君主,顺从旨意非常容易,忤逆君主的意愿是最难的。我今天闻过能改,差不多能够把好事坚持做完。如果违背了这样的誓言,有何颜面与您相见?又想用什么办法治理天下呢?自从得到您的奏疏,深深感到用词准确道理充分,于是就书写在屏风处,早晚学习。不久又交给史官,希望千年之后的人能够见识我们君臣之间的情义。”于是赐给魏征十斤黄金,两匹厩马。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