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30158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31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24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 作者出处:贞观政要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微|正|非常|上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痒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真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吴兢《贞观政要·卷六》)
  材料二:
  余读《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喟然太息。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定计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非常之谋以哉定海宇,则高祖之有天下,诚太宗之功也。虽然,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而太宗之屡辞不受者,岂亦有见于此乎?由是而观,则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义之所在矣。其后卒至喋血禁门、贻讥万世而不顾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岂独房、杜哉?当是时,太宗既诛巢隐,一二近臣惟劝其释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辅之以图后功,亦可也;竟乃释此不为。而尉迟敬德者,乃摞甲持矛直至上前,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举直恐高祖之怒心一发,且将不利于太宗,故特假此以迫胁之。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则敬德之矛宁无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所事,乃至此也。噫!此辈未足深恨;太宗为一代贤君,亦从之而不疑,何其悲哉!(戴良《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
  【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终被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②巢隐,指隐匿的敌人。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史官执笔A何B烦C有隐D宜E即F改削G浮词H直I书其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指隐蔽、含蓄,与《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中的“微”词义不相同。
  B.正,指使端正,“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指“使活着”,两者用法相同。
  C.非常,文中指不同寻常,与现代所说的“非常时期”中的“非常”含义一样。
  D.上,与“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中的“上”一样特指君主、帝王,文中指李世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身为帝王却不能查看当朝国史,结果这些国史不能起到规劝警戒自己的作用,令李世民感到十分遗憾。
  B.李世民认为通过政变诛杀兄弟,和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和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两件事
  一样,利于国家稳定。
  C.材料二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中高祖、太宗、秦府群小等历史人物的种种表现,戴良对他们抱以惋惜之感。
  D.在戴良看来,李世民平定天下,心中持有家国大义,多次辞任太子,他是一位英武且珍惜名誉的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
  (2)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
  14.戴良称李世民的部下为“小人”,原因有哪些?(3分)

试题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DH(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分)D(上指唐高祖李渊)
  12.(3分)C(玄武门之变中的高祖仅出现在戴良的假设中,并没有实录其事迹,且戴良对高祖无惋惜之情)
  13.(8分)(1)(4分)只有国史,用处是惩处恶人褒扬善人,不按实际情况记载,那么让后人看什么呢?(“用”,“书不以实”倒装句式,“后嗣”,“何观”,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立太子是按照年长不按照功绩(的原则),高祖想传位给太宗,本来按照道义就是不可以的。(“以”“长”“固”“义”,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1)部下定计发动政变,让李世民陷于不义之中;(2)部下政变之后胁迫高祖,不忠于所事。(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每看前朝的史书,惩恶扬善,足以规劝警戒后人。但我不知道,自古以来当朝的国史,为什么不让帝王亲自看到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史既然善恶必到。”太宗说:“我的想法不同于古人。你们把撰写抄录好的国史送过来吧。于是,房玄論等人就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成为按照年月顺序记事的编年体,撰写成高祖和太宗的《实录》各二十卷,上表呈献。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就对房玄龄说:“从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安宁。我的所作所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安定社稷,以利万民。史官执笔,何须隐晦?你们应当立即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事后,侍中魏徵上奏说:“我听说,君主身居至尊之位,无所顾忌惧怕。只有国史,用处是惩处恶人褒扬善人,不按实际情况记载,那么让后代人看什么呢?陛下如今叫史言修正那些话,很符合公正的道理。
  材料二:
  我读《唐史》,读到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长叹一声。唉!凭借唐太宗英俊勇武、爱好名誉(的特点),却最终被秦府一众小人算计定策,可惜啊!唐太宗首先倡议非同寻常的计谋来平定天下,那么(说明)高祖拥有天下,确实是太宗的功绩。虽然如此,但立太子要按照年长不按照功绩(来实施),高祖想传位给太宗,按照道义本来就是不可以的;而且太宗多次推辞不接受任太子,怎么可以从那些历史记载中看到?由是观之,那么太宗的想法,本来已经明白了解(谁可以担任太子的)大义所在。后来最终(发生)宫门喋血、招致天下万世讥责也不顾虑的事情,也是靠房、杜两人设计陷害导致的。何止房、杜两人呢?在那时,太宗已经杀了隐匿的敌人,对数量不多的近臣,只劝告他们放下兵器受刑就可以了;如果高祖想到这件事不得已而原谅他,这样以后辅佐他来谋取以后的功绩,也是可以的。竟然放下不做。尉迟敬德这个人,才堆放好盔甲手持长矛,就径直到高祖面前,借口说恐怕惊动高祖的内心,这跟堆放好盔甲手持长矛有什么关系呢?尉迟敬德这一行动只是担心高祖突发怒气,就会对太宗不利,所以借此胁迫他。假如高祖对这种情况不幸偶然像尉迟敬德所料的那样发怒,那么尉迟敬德的长矛难道不会针对高祖吗?秦府一众小人对所办理的事,居然(卑劣)到这种程度。唉!这批人不值得深深仇视;太宗作为一代贤君,也跟着这批人(发动政变)却不怀疑,多么伤心啊!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