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吴人伐州来》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吴人伐州来》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30181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13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25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吴人伐州来 作者出处:左传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克|整|奔|向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①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③《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七国:楚、胡、沈、陈、顿、许、蔡。②五鸡:伍员之弟。③清华简: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整,指整治,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整”意思相同。
  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不同。
  D.向,指赞成,与下文“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中的“向”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国攻打州来,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上下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吴国公子光认为,楚帅地位低贱却得到很多宠信,内部政令不一致,七国联盟并不同心,楚王威信不高,吴国有打胜仗的机会。
  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部署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略,提纲挈领,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含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
  (2)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
  14.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10.CEG 11.B 12.B
  13.(1)胡国、沈国的国君年轻而浮躁,陈国大夫啮年富力强但是顽固,顿国和许国、蔡国增恨楚国政令。
  (2)使史官也互换位置来记载,各自叙述当时的事情,比较他们的得失,本来就很难估量。
  14.以质疑求实、不盲从的态度。用多方比照、深入研核的方法。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五鸡率领吴人来围攻州来,挖了长沟用大水淹楚军,因此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说的鸡父之汜。
  “围州来”为动宾关系,是“将吴人”的目的,中间不可断开,宾语“州来”即C处应断开。
  “为长壑”动作行为,句中作“汜”的方式状语,由表修饰关系的“而”连接,中间不停顿,在宾语“之”即E处应断开。
  “败楚师”是动宾关系,之间不断开,“是”是代词,作后面句子主语,领起判断,宾语“楚师”和主语“是”之间即G处应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胜过;/约束。句意:干事威势胜过感情。/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B.错误。《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整”意思是和谐一致,两者意思不同。句意: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用混乱的局面去取代整齐的局面是不符合武德的。
  C.正确。逃散;/奔赴。句意:楚军一定大量逃散。/楚薳越率领军队及诸侯的军队奉楚平王命率师奔赴救援州来。
  D.正确。赞成;/假使。句意:它们本来(正反态度)就是不一样的。/假设让汉、魏、晋、宋的君主生于上古。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楚王威信不高”错误。由原文“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可知,是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而不是指楚王。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幼”,幼小、年轻;“狂”,狂妄、浮躁;“疾”,憎恨。
  (2)“俾”,让,使;“校”,比较;“固”,本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推知,要讲客观,有质疑求实的态度,探求历史真相。
  由“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可知,读书应当探究而领会其中的思想和道理,互相研究考核,简单说就是用参会研核的方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人攻打州来,楚薳越率领军队及诸侯的军队奉楚平王命率师奔赴救援州来。吴人在钟离这个地方抵御他们。子瑕去世,楚师士气低落。吴公子光曰:“诸侯跟从楚国的人有很多,但都是小的国家,畏惧楚国而不能自作主张,因此前来。我听说有句话说:‘干事威势胜过感情,即使弱小,必定成功。’胡、沈之君王年幼而狂躁,陈大夫啮正当壮年很顽固,顿国与许国、蔡国憎恨楚政。楚国令尹死;其师士气低落。将帅地位低、多受宠爱,政令不专一。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如果分兵先来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一定先奔逃。三国被打败,诸侯的军队一定军心动摇。诸侯混乱。楚军一定大量逃散。请先行部队放松警备、减少威势,使军容不整肃,后续部队加强兵力整顿军威。”吴子听从他的意见。戊辰月末这天,在鸡父交战。吴子率领三千罪人率先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争抢着俘获他们。吴国组成三军跟在囚犯后面:吴王率领中军,公子光率领右军,吴王寿梦之子掩馀率领左军。吴国的囚犯们有的奔逃有的站着不动,三国混乱。吴国军队攻击三国,三国失败,抓获胡国、沈国的君王及陈国大夫。释放胡国、沈国之囚徒使他们奔逃到许国与蔡国、顿国,说:“我们国君死了!”率领军队大声鼓噪着跟从他们,三国奔逃,楚国军队大量逃散。《春秋》记载说:“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这是对君臣使用不同的措辞。没记载战争,是因为楚国没有列阵。
  材料二:
  五鸡率领吴人来围攻州来,挖了长沟用大水淹楚军,因此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说的鸡父之汜。
  材料三:
  大概从《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都像这样。今选取其儒家经典、《诗经》之言,道理有难以明晓的,诸子异说,意思有的可依凭,探究而领会它,以之互相研究考核。如果和此不同,就不用说了。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近古的史书也,言论周详完备,事很少甄别选择,使那学习的人看到一国之政,则善恶相检验;观一国之主的才能,而贤能愚劣几乎各占一半。至于远古就不这样。他们所记录的,简要叙述制定法度,致力于存扬善隐恶之事,追寻它们的始终,消失了的很多。尝试言之,假使让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使史官互换所处的地位而书,各自叙写时事,校对其得失,本来就不可估量。至于叫扁的斫匠称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孔子转述其中有疑问不能解决的部分,不任意揣测,强做解释,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吴人伐州来》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