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30451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71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5-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6-01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 作者出处:六韬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所考实词:比周|将相|焉|涂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节选自《六韬·举贤第十》)
  材料二:
  澹台子羽①,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②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③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④,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注]①澹台子羽、宰予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宰予以善辩出名。②马服,山名。赵奢以功封为马服君,这里指他的儿子赵括。③区冶,即区冶子,春秋越国人,善铸剑;臧获,指奴婢。④州部,古代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周,文中指勾结,其中的“比”与成语“朋比为奸”中的“比”意思相同。
  B.将相,起初常由同一人担任,后来分担,各司其职,如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
  C.焉,兼词,从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将焉取之”的“焉”意思相同。
  D.涂,通“途”,指道路,与《孙权劝学》中“卿今当涂掌事”的“涂”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王向太公请教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太公告诫文王要警惕有举荐贤才之名而没有任用贤才之实的严重后果。
  B.孔子因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表,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选取他们为弟子,韩非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孔子识人不察。
  C.魏国听信孟卯的夸夸其谈,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都导致了兵败,可见不能因喜欢一些人的言论就任用他们。
  D.如果只看马的外表,伯乐也无法辨别马的优劣;把马套在车上,观察它奔跑的情况,臧获也能分辨马的好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明君选拔人才,但观点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3分)

试题答案:

10.CFH
  11.C(焉,本文是疑问代词,指“怎么”。)
  12.B(“义正词严地批评”理解有误,韩非子仅以孔子为例,来证明如此智慧之人,也会被外表迷惑,不能理解成“义正词严地批评”。)
  13.(1)君主致力于推举人才,却不能取得功效,世局越来越混乱,以致国家陷入危亡,为什么呢?评分标准:“务”“愈”各1分,句子大意2分。“陷入危亡”翻译成“面临危亡”也可以。意思对即可。
  (2)让他在官位上一试,考察他的办事的成效,那么平常人也不能对愚蠢与智慧产生疑问。评分标准:“课”“于”各1分,句子大意2分。“让他在官位上一试”翻译成“通过官职来试用他”也可以。“庸人”也可以不翻译。意思对即可。
  14.材料一认为要根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推举人才;材料二认为人才要从基层选拔。评分标准:一点1分,两点3分。材料一答成“认为官员的能力与官位要相符”也可以。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推举人才,却不能取得功效,世局越来越混乱,以致国家陷入危亡,为什么呢?”太公说:“推举贤人而不任用,这只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重用贤人的实效。”文王问:“那么这是谁的过失呢?”太公说:“过失在于君主。君主喜好用世俗所称誉的人,而得不到真正的贤人。”文王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太公说:“君主把世俗所称誉的人当作贤人,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贤之人;所以,集结朋党多的人就被进用,集结朋党少的人就被降低职务。这样,结群的奸邪之人就会勾结为奸来遮蔽贤人,忠臣枉死,奸臣以虚名骗取爵禄高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就不免于灭亡之难了。”文王问:“那该怎么举贤呢?”太公说:“使将相各守其职,依据官名选举人才。按照不同官名确定选拔条件,选用人才,考核他的能力,使选拔条件与官职相符合,使官职名称与实际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是选用贤才的方法。”
  材料二:
  澹台子羽,有君子风度,孔子差不多也被蒙蔽,便收他为徒,但相处久了才发现他的品行与仪表不相称。宰予说话文雅流利,孔子差不多也被蒙蔽,便收他为徒,长久相处后才发现他的智力不如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以貌取人,在子羽身上我出了差错;以言取人,在宰予身上我出了差错。”所以像孔子这样明智,还在看人用人上感慨失误。现在出现的辩说之辞,胜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的判断力比不上孔子,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任用他,这怎能不出差错呢?所以魏国听信孟卯的辩辞,导致了华阳之战的惨祸;赵国听信马服君赵括纸上谈兵,酿成了长平之战的灭顶之灾。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言善辩之徒的失误呀。铸剑只看掺锡的多少和炉火的颜色,就是区冶也不能断定宝剑的质量;用它在水中砍杀鹄雁,在陆地上斩杀马匹,就是奴婢也不会对它的利钝判断错误。只是看马的牙齿和外形,就算是伯乐也无法判断它的好坏;要是驾车上路,看马跑到终点的远近距离就是臧获对马的优劣也会看得清清楚楚。只看人的相貌、衣着,只听他说话议论,孔子也难以断定任职才能;让他在官位上一试,考察他的办事的成效,那么平常人也不能对愚蠢与智慧产生疑问。因此,明君手下的官员,宰相必定从地方小吏中选任,猛将必定从士兵中提拔。有功的人一定要赏赐,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丰厚,他们就越受激励;逐级提升官职,那么官位越高,办事就越有治理成效。爵位俸禄越高,官员就会越依照职权治理好,这是称王天下的正确道路。

  《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