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人主有三守》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人主有三守》阅读答案及翻译

  • 题目编号:30435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163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4-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5-24
  • 考点详细:文言文-文言文综合
  • 选文题目:人主有三守 作者出处:韩非子 体裁:传记 文言考点:实词 所考实词:疏|资|类|索 所考虚词: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渴之近习能人①,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适近习能人之心,而乃上以闻人主。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爱人,不独利也,待誉而后利之;憎人,不独害也,待非而后害之。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恶自治之劳惮,使群臣辐辏②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此谓三守不完。三守不完,则劫杀之征也。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人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国要以资群臣,使外内之事非己不得行。虽有贤良,逆者必有祸,而顺者必有福。然则群臣直莫敢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人主虽贤不能独计而人臣有不敢忠主则国为亡国矣。此谓国无臣。国无臣者,岂郎中虚而朝臣少哉?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人主听之,卑身轻国以资之,事败与主分其祸,而功成则臣独专之。诸用事之人,壶心同辞以语其美,则主言恶者必不信矣,此谓事劫。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三守不完,则三劫者起;三守完,则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则王矣。
  (节选自《韩非子·三守》)
  材料二: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书》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近习能人: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人。②辐辏:指聚集在一起。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主A虽贤B不能独C计D而人臣E有不敢忠F主G则国为亡H国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被疏远,与《促织》“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中的“疏”意思不同。
  B.资,帮助,与生活中奖状上的“特发此状,以资鼓励”中的“资”意思相同。
  C.类,条例,与《齐桓晋文之事》“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中的“类”意思不同。
  D.索,寻找,与《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中的“索”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臣子议论当权者的失误、执政者的错误、揭发群臣的隐情的情形被君主告诉左右亲信,会导致臣子屈从于亲信权贵,而君主难以听到真言。
  B.“三劫”指奸臣篡权的三种方式,即公开篡权、通过政事篡权、专擅刑罚篡权,防范奸臣的“三劫”,就能做到国家繁荣昌盛。
  C.后羿射箭的方法传到后世,但后世没有人能像后羿一样;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世世称王,由此可知,法制不能单独立功。
  D.一个人如果只知修正法制条文而不知道法制的意义,那么尽管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也一定会混乱,因而君主选择治国人才时要格外小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
  (2)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14.两则材料谈及的“为君之道”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10.BDG 11.B 12.B
  13.(1)卖弄君主对自己的宠爱而独揽大权,假托其他诸侯国的势力来控制国内,渲染祸福得失的形势,用来迎合君主的好恶。
  (2)没有君子,那么法制即使俱全,实施时也会失去先后次序,不能够应付事情变化,足以造成混乱。
  14.①材料一中的“为君之道”是:君主要掌握并完备使用“三守”(听闻之道、爱憎之道、治理政事之道三条原则)以防止“三劫”(三种篡权的情况)发生。②材料二中的“为君之道”是:君主要尽力寻找君子,帮助他治理国家。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虽然有贤才但不能一个人来计议国事,而群臣又不敢忠于君主,那么君主的国家就形同已灭亡的国家。
  “人主虽贤”是主谓句,是假设句的前句,独立成句,故在B处断开;
  “不能独计”承前省略主语“人主”,可单独成句,在D处断开;
  “人臣有不敢忠主”是主谓句,可单独成句,且“则国为亡国矣”为假设句的下句,“则”用于句首,故应在G处断开。
  故应断于BDG。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细疏其能”中的“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句意:然而忠诚正直的人日益被疏远。/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
  B.错误。“以资鼓励”中的“资”是提供的意思。句意:降低身份轻视国家利益来资助他。/特地颁发这个奖状,用来提供鼓励。
  C.正确。“是折枝之类也”中的“类”是类别的意思。句意:法则不能自然执行。/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D.正确。“其次关木索”中的“索”是绳索的意思。句意:所以君主应尽力寻找君子。/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就能做到国家繁荣昌盛”错,根据原文推断,防范奸臣篡权能保证的是国家政权巩固,而非国家繁荣昌盛。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鬻”,卖弄;“矫”,假托;“阿”,迎合。
  (2)“具”,俱全;“施”,实施;“乱”,混乱。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中,作者首先开门见山地指出“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提出“三守”这一概念,并分门别类地说明做好“三守”的好处,以及做不好“三守”会导致的“明劫、事劫、刑劫”这“三劫”。由此可见,材料一中所阐述的“为君之道”是:君主要掌握并完备使用“三守”(听闻之道、爱憎之道、治理政事之道三条原则)以防止“三劫”(三种篡权的情况)发生。
  材料二中,作者通过后裔、大禹等人的例子,引出自己的观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而何谓人主需要的人才呢?材料进一步提出“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由此可见,材料二中的“为君之道”是:君主要尽力寻找君子,帮助他治理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有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使用得很完备,就能做到国家安定而自身尊荣;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使用得不完备,就会使国家不安而自身危险。什么叫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呢?臣子中有议论当权者的过失、执政者的过错、群臣的隐情的,君主不把这些隐藏在心中而泄露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人,使得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人,不敢不先向下顺从君主的这些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人的心意,而后才朝上向君主进言。这样就使讲真话和公正办事的人不能见到君主,而忠诚耿直之士就一天天被疏远。君主喜爱一个人,不能独自决定去奖赏他,要等待左右的人都称赞他之后才能奖赏他;君主憎恶一个人,不能单独决定去处罚他,要等到左右大臣都反对他而后才能给予处罚,这样就说明君主没有了权威而大权旁落到了左右大臣的手里。君主讨厌自己亲自处理政事太劳累,让群臣聚集在一起施行政事,臣子就会趁机向靠投机钻营获重用的人或君主平日的亲信转移权柄而变换势位,使得杀生之关键、予夺的决定权落到了大臣手里,像这样就使君主受到侵害。这就叫做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使用得不完备。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使用得不完备,那就是发生劫主弑君的征兆。
  凡是篡夺君主权威的情况有三种:有公开篡权的,有通过政事篡权的,有专擅刑罚篡权的。臣子有了大臣的显要地位,在朝廷之外操纵国家权柄来收买群臣,使朝廷内外的事不通过自己不能办。即使有贤德正直的人,违逆他的一定有祸,而顺从他的一定有福。这样群臣就不敢忠于君主为国家担忧而来争论国家的利害了。君主虽然有贤才但不能一个人来计议国事,而群臣又不敢忠于君主,那么君主的国家就形同已灭亡的国家。这叫做国家没有群臣。国家没有群臣,难道是郎中职位空缺而朝廷中的臣子太少了吗?群臣都用俸禄去培养党羽,谋求个人私利而不对国家尽忠,这叫做公开篡权。卖弄君主对自己的宠爱而独揽大权,假托其他诸侯国的势力来控制国内,渲染祸福得失的形势,用来迎合君主的好恶。君主听了他的话,降低身份轻视国家利益来资助他,事情失败了就让君主来分担祸害,而事情成功了臣子就独自专有功绩。各种投机钻营的人,都众口一辞来夸奖他的功绩,那么带头说他不好的人一定不会被信任,这叫做通过政事来篡权。至于说守司监狱,法令刑罚,臣子独揽大权,这就叫专擅刑罚篡权。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使用不完备,那么三种篡权的情况就会发生;三条原则使用完备,那么三种篡权的威胁就能防止。三种篡权的情况杜绝了,君主就可以统治天下了。
  材料二:
  有令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自然混乱的国家;有令国家安定的人,没有自然安定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没有消失,但后羿不能令后世的人都射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在后世称王天下。所以法制不能单独建立功绩,法则不能自然执行;得到治国人才国家才存在,没有治国人才国家就会灭亡。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君子,是法制的本源。所以只要有君子,法制即使省略一些,也足以普遍地使用;没有君子,那么法制即使俱全,实施时也会失去先后次序,不能够应付事情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知道法制的意义,只知做修正法制条文的人,即使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也一定会混乱。所以英明君主会急于得到君子,而昏昧的君主就会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君子的,自己就会安逸而国家得到治理,功绩大而声名美好,做得好可以成为王者,差一些也可以成为霸者;不急于得到君子,而急于得到权势的,自己就会劳累而国家混乱,功绩偏废而名声受辱,社稷一定危险。所以君主应尽力寻找君子,而使用君子时自己就可以休息。《尚书》说:“因为周文王恭敬戒惧,自己小心选择。”就是这个意思。

  《人主有三守》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