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阅读题及答案

  • 题目编号:30107
  • 是否推荐:
  • 难度平均:3
  • 质量平均:3
  • 收藏次数:0
  • 浏览次数:63
  • 使用次数:0
  • 创建时间:2024-03-01
  • 上传用户:gzywtk
  • 上传时间:2024-04-22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选文题目: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作者: 体裁:非连续性文本

试题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目前,淀粉主要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淀粉合成与积累涉及60余步代谢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仅为2%左右。业内专家称,这一人工合成淀粉速率大大提高,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为创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统提供新的科学基础,也将为未来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开辟崭新道路,使未来淀粉的工业化生物制造成为可能,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人工生物系统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是影响世界的重大技术。该技术还有如下意义:节约90%的耕地和淡水;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思路。
  环球网《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材料二:
  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二:材料三:
  材料三:
  自然界中,玉米等农作物中淀粉的合成与积累涉及60余步生化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但是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仅为2%左右。研究者最关键的工作,在于设计了一条全新的人工合成路线。它只需要11步核心生化反应,就可以完成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转化。
  他们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C1)化合物,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一化合物缩合成碳三(C3)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又缩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n化合物)。
  反应路线的设计从理论计算开始,研究者以甲酸(或甲醇)作为起始反应物,通过计算机分析起草了可能的反应路线。这听起来似乎轻松,但此后的调试和优化才是真正困难的部分。因为即使是理论上可行的反应路径,在现实中也常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例如不同催化酶的难以适配),导致实验失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将整个淀粉转化的过程拆分成了四个模块,并将这些模块逐一进行优化。他们在31种生物体的62个催化酶里筛选出了10种,去参与11种最优转化反应,使得每一步都最有效、最高产。这样一来,他们就得到了人工淀粉合成路径的1.0版本。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者们又对初始版本进行了改进,利用各种工程修饰的酶提升反应的转化率,由此得到了2.0版本的反应路径。
  ……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需要依赖农耕,直接用空气制造粮食和工业原料,真正实现“西北风喝到饱”呢?在这项研究中,人工合成淀粉的速率是自然渠道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确实为实现高效的工业化淀粉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作为实验室产出的初步成果,还需要科学家们持续的优化和推动,才能让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一方面,在工程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方面还有问题要解决;另一方面,就经济性而言,从控制过程成本初步计算,只有二氧化碳到淀粉合成的电能利用效率再提高数倍,淀粉合成的碳素转化速率再提高数十倍,才能与农业种植竞争。只有人工合成淀粉的经济可行性能与传统农业生产比肩甚至更高,才有可能让工业车间生产模式完全取代植物原料的提取,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的同时,降低人类生产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果壳网《用空气做馒头?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4.对人工合成淀粉流程表述正确的一项( )
  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二:材料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粮食生产严重受制于土地等自然条件,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出现,使人类不再依赖农耕。
  B.漫画中科学家将 变成淀粉,凸显了该技术相较于自然状态下获取粮食的效率优势。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漫画将 着重画出,突出了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
  D.该成果研究过程需要突破种种难题,这显示了中国科学家勇闯科学“禁区”的勇气和能力。
  6.同写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4.A 5.A
  6.侧重点:材料一重在写该技术的意义;材料三重点介绍技术的细节。材料一是主流媒体的时事新闻,重在向读者传达中国成就和中国自信;材料三是科普文章,重在介绍技术过程;原因:两篇文章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侧重点也就有差异。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太阳能”有误,原文是“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可见应是“氢能”。
  C.“甲酸”有误,原文是“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可见应是“二氧化碳”。“以甲酸(或甲醇)作为起始反应物”是理论设计时使用的,并非实际使用。
  D.“空气”有误,原文是“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可见应是“二氧化碳”。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使人类不再依赖农耕”已然未然,材料最后一段“但是,作为实验室产出的初步成果……才能让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可见这项技术还有待继续研究。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侧重点:
  材料一介绍了人工合成淀粉的意义,如“将为未来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开辟崭新道路,使未来淀粉的工业化生物制造成为可能……该技术还有如下意义:节约90%的耕地和淡水;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新思路”,可见材料一重在写该技术的意义;
  材料三是对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的具体介绍,重点介绍技术的细节,如“他们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n化合物)”“研究者以甲酸(或甲醇)作为起始反应物,通过计算机分析起草了可能的反应路线”。
  材料一摘选自环球网《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是主流媒体的时事新闻,重在向读者传达中国成就和中国自信;
  材料三摘编自果壳网《用空气做馒头?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是科普文章,重在介绍技术过程;
  原因:两篇文章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侧重点也就有差异。

  《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加入选题     收藏本题     完善题目
  • 评价此题:难度得分
  •   质量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