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其它试卷 >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2届高三百题集(语文)

全卷浏览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2届高三百题集(语文)

缺少了大题号、题目说明等内容?请在本页底部下载已排好版的完整版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6~40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
  3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其王教匈奴杀汉使 遮:拦截 B.介子引去 阳:通“佯”,假装
  C.我之西国矣 去:到 D.王服 谢: 谢罪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介子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王不教匈奴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介子骏马监求使大宛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D.楼兰、龟兹数反覆不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
  3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傅介子“智勇”的一组是( )
  ①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 ②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③遂持王首还诣阙 ④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
  ⑤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 ⑥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A.②④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④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傅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王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C.傅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D.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4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5分)
  
  (2)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1~44题
  李邈,字彦思,临江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
  【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4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蔡京、童贯,迁知霸州 迕:触犯
  B.入见 趣:急速
  C.巷战不 克:能够
  D.吾言敌 讳:忌讳
  4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邈有“才略”的一组是( ) (3分)
  ①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 ②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③邈慨然复起就道 ④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
  ⑤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 ⑥邈愤,诋毁甚力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放弃和谈,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D.金人想收买李邈,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改变宋人的服饰装扮,又被李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杀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4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5分)
  
  (2)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49题。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①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②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终日力战,用命前驱,斩首捕虏上功③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④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阃:外城之门;②私养钱:私人赡养家属的俸钱;③上功:呈报功劳;④首虏:砍下的首级和俘虏。
  4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郎署 过:拜访
  B.人不知忌讳 鄙:见识少
  C.皆自用士 飨:犒赏
  D.郭开谗,卒诛李牧 用:听从
  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尚食监高祛数我言赵将李齐之贤 余不忍此态也
  B.故李牧得尽其智能 阿母谓府吏,何太区区
  C.复以为云中守,拜唐为车骑都尉 同心离居,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用也 项伯杀人,臣活
  47、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莫知我哀
  B.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父家安在 大王来何操
  D. 复以为云中守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匈奴为患,孝文帝希望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来辅佐自己,但冯唐认为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难以得到孝文皇帝的重用。
  B.魏尚因故意虚报军功而被责罚,冯唐认为皇帝刻薄寡恩。孝文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派冯唐前去赦免了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位。
  C.冯唐的直言不讳令孝文帝很没有面子,盛怒之后的孝文帝还是虚心的向冯唐请教诸如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D.冯唐以对比的方式,以李牧前后不同的遭遇说明帝王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帮助自己建立功勋和霸业。
  49、翻译下面句子(10分)
  (1)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5分)
  
  (2)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5分)

查看试卷详细描述信息     立即下载本试卷     收藏本试卷     完善试卷